【散文】团团圆圆元宵节

2025-02-14 10:41:25 来源:临汾新闻网  

团团圆圆元宵节

□ 纪方亮

  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与八月十五的中秋节虽然都是十五,却不一样。中秋节不能像元宵节这般,人们可以从正月初一欢聚到正月十五,到处都是喜庆,到处都是吉祥。元宵节,可以说它是对年的总结。欢快地闹完元宵,年才算告一段落了。

  在自己的学生时代,打心眼里不喜欢过元宵节。因为元宵节过完,就要开学了。那个穿新衣、吃好饭、放鞭炮的年又要再等上一个春夏秋冬了。依稀记得,那时汤圆还是稀罕之物,元宵节的饭桌上,汤圆只是浅浅的一盘。那盘汤圆,只分给了孩子,而父母,只是喝碗煮汤圆的汤水。

  汤圆白白的,圆圆的,冒着热气。端上分给自己的那一小碗汤圆,跑到院子里,让汤圆在寒风里凉得再快些。舀一个汤圆放在嘴里,表皮凉了,里面的馅儿却是烫的。一边张嘴吸着冷气,一边胡乱地吞咽下肚。那一刻,月亮又圆又亮,清冷的月光洒在我的身上。母亲追到院子里,拿了衣服给我披上,又嘱咐我慢点吃。我囫囵吞枣般吃完汤圆,跑回饭桌,发现父亲母亲的汤碗里都浮着几颗汤圆。原来懂事的哥哥姐姐把他们碗里的汤圆分给了父亲母亲,而父母见我回屋,又要把他们碗里的汤圆给我。自己脸红红的,说什么也不肯要。听哥哥说,吃汤圆,象征着一家人团团圆圆。暗暗下定决心,工作后的元宵节,要多买汤圆送给父母,一家人总是要团团圆圆。

  蒸面灯的规矩一直有的。母亲蒸的面灯,活灵活现。吃罢饭,她会带上我们,端上点着的面灯,祈求人人平安,风调雨顺。

  窗外有烟花升腾空中。小时候从来就是烟花的观看者,而不是燃放者。绚烂的烟花光彩夺目,但只是在那一瞬间。亲情却是永恒的,在岁月的过往中愈显珍贵。儿时对团圆的理解,是从那盘汤圆中悟出的。那些年,不管有钱没钱,正月十五父母总是要买上一袋汤圆,让儿女们在团团圆圆中吃汤圆。

  现如今,曾经懵懂的自己换成了儿子。他对汤圆的热衷远胜于我,总是挑一个牌子,总是吃黑芝麻馅的,总是在想吃的时间就吃。但是他却从没发现赋予汤圆的那层深刻含义。

  每年正月十五,依旧是带上老婆孩子,买上汤圆,回家陪父母过元宵节。父母身体健康便是做儿女最大的福气。哥哥姐姐依旧是灶上的主力,母亲和老婆打下手。我陪父亲姐夫喝茶聊天,孩子们在一旁扎堆玩扑克,一大家子其乐融融。

  当热气腾腾的汤圆端上桌后,热闹的家宴便开始了。儿子全然不去理会那些美味佳肴,也不理会他喜欢吃的汤圆,喊着要出去放鞭炮。父亲喊住他,给他上忆苦思甜课。当儿子听说以前全家人才吃那一小袋汤圆时,惊得瞪大眼睛,他根本想象不到那时生活的窘迫。母亲插话,说其实父亲以前从没尝过汤圆的滋味,给他的汤圆,他又全给母亲。现如今生活好了,平日里去超市,母亲买回汤圆,没想到真对了父亲的胃口。如此一来,汤圆竟成了父母餐桌上的常客。儿子听说爷爷也喜欢吃汤圆,便嚷着:“爷爷你真像我,咱俩都喜欢吃汤圆。来,咱俩一起吃汤圆。”惹得一家人哈哈大笑起来。

  吃过饭,母亲依旧把她精心捏制的面灯端出来,招呼大家把灯点着……当儿女们收拾妥当,要回家时,母亲又会为每家送上一个面灯,嘱咐回家后都要点上,言语间满满的关爱之情。

  父母对儿女的关爱,父母之间的恩爱,父母对元宵佳节里团圆执着的坚守,无形中在影响着我们。让我们把这些好的传统继承下去,传承给下一代。

  阖家共团圆,家和万事兴。再过三百六十五天,又是一个正月十五,又是一个元宵佳节。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