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边有颗闪亮的星
——记安乐村农家美食院创办人韩星
□贾永安
味,原自于心。——韩星
洪洞南垣有个安乐村,这里曾是古杨候国城邑,音乐鼻祖师旷的故乡,晋大夫羊舌叔向的食采邑,村子的周围遍布古文化遗址和三彩碎陶片。在这里,随便抓一把泥土就能攥出文明的汁液。
在安乐村土生土长的韩星,他的父亲是十里八乡小有名气的乡土厨师,但凡村里婚丧嫁娶,他的父亲都会应邀前去帮忙。安乐村一带的传统“重八席”与地处东山的古罗、韩略村的重八席同属一脉,非常讲究。有十二器,还有二十个菜(16菜加4个坐菜),最隆重的要数大重八席的三十二道菜(包括4干果4鲜果4荤碟4点心一带二共4扭12菜最后4个坐菜),只招待媒人、女婿、媳妇和送亲者。小时候的韩星念念不忘重八席的美味,而对于烹饪技艺并没有给予过多的关注。
1991年,初中毕业后的韩星返乡回到村里务农。那时,身板瘦小的他刚刚一百斤出头,每天繁重的生产劳动,让他吃不消。每当夜深人静时,翻来覆去的他就经常默默思索:我就这样跟土疙瘩打一辈子交道吗?自己的路到底在何方?
1993年,经过深思熟虑,心有不甘的韩星选择了只身一人远赴省城太原,开启了自己的打工生涯。
初到太原,通过打听,太原朝阳街服装城有个远亲的金融饭店需要守夜人,于是,他就落脚在那里。平日里,他除了跟老板骑车到菜市场采购货物,每天凌晨的四点就要早早起床,从店里把桌椅一一搬到户外,摆早摊卖包子卖粥。上午9点早餐一结束,再把桌椅搬回店里,开始忙碌正餐,就这样一直要干到下午3点。稍事休息,再从下午5点开始一直干到晚上11点饭店打烊。个中的艰辛,只有他自己在心里默默地品味。然而,这种单调重复的生活终究关不住一颗年轻跃动的心,那是一个农家子弟对于改变自身命运的强烈渴望,他把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悄悄写在忍耐里,刻在每天凌晨四点准时响起的闹钟铃声里。
在此期间,他还坚持做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把大厨宋师傅的工衣工裤,每天都洗干净,小心翼翼放在蓝炭火炉边烤干叠好,这个动作并没人强迫他去做,而是他对于一位省城厨艺大师发自内心的崇拜与敬重。有时因为来店吃饭的顾客比较多,时间太晚没公交车了,他还会蹬上店里的自行车驮着宋师傅,亲自把他送回人大家属院。也许,正是因为这个不易被人察觉的细节,之后竟成为改变他一生命运的契机。后来,金融饭店由于拆迁,捱到年底关门歇业了,韩星只好带着遗憾,无奈地返回了家乡。
大约过了两三个月,省城的宋师傅几经周折,终于联系上了韩星。宋师傅让他火速返回太原,还特地介绍他去了位于尖草坪区的兴安饭店上班,并拜爱好武术和厨艺的兴安化工厂于师傅为师。不久,于师傅便被抽调到省委招待所工作,而最为幸运的是,聪慧踏实、手脚麻利的韩星也被于师傅带了过去。在省委招待所,这位刚满20岁、来自晋南山乡僻壤的农村娃真是眼界大开。在这里,他用了四年时间,刻苦努力,用心钻研,系统学习了山西菜糖醋鱼、过油肉、梅菜扣肉、虎皮肘子等菜品的制作技艺,真正触摸和领略到正宗晋味菜肴的独特魅力。因为业务能力出众,他甚至还走上了管理岗位。他至今记得,那时候的太原市,酒店餐饮环境非常好,几乎各家单位都有自己下属的宾馆饭店。慢慢的,韩星和他的师兄弟们就逐渐涉足并接手一些单位的饭店包厨业务,虽然做得十分辛苦但是收入相当可观,每个月可达四五千元。
2008年,正当韩星他们的事业做得风生水起之时,他却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回老家安乐村开饭店。他不顾师兄弟们的好言相劝和诚挚挽留,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返乡创业之路。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若要说在镇上开个饭店,这尚可理解。可要在村里开个饭店,这在当地还真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这得冒多么大的风险啊!老父亲首先站出来反对:“依我看,你小子还不如开上三轮车给我干理事会保险呢。”退一步讲,按照当时农村多年形成的风俗习惯,自古以来,这庄户人家都是自家做饭吃。不老老实实待在家里做饭,还要跑到什么饭店里买着吃,这是要被人讥笑遭人骂呢。此时此刻,创业伊始的韩星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来自于家庭和社会上的双重压力。
但是,笃定主意的韩星,似乎并没有被眼前的困境所吓倒,他铁了心要做安乐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到工商局注册了“农家美食院”的店名,还从县城特地带回来一幅高达3米、长10米的巨型喷绘“安乐村饭店”,钉在安乐村最西头村民六子家的西山墙上,格外引人注目,但凡过往行人远远就能看到那几个醒目的大字。这下可好了,办事向来求稳的老父亲气得都不搭理他了,逢人就埋怨说:“让他干脆把牌子挂到城里算啦”。
说实话,当初韩星在省城太原的年收入真是非常可观的。之所以选择回村开饭店,归根结底还是为了照顾这个家,当时,年迈的父母已经奔60了,自己膝下尚有两个孩子,男孩11岁,女孩4岁,这一家老少,将来都要指望他来照顾。那些年,村民的脑海里还没有出外打工的概念和意识,农闲时每天在大街小巷聚集“侃大山”的人很多。韩星曾质疑过乡亲们为啥不出去打工挣点钱,还曾力劝会说能干、形象又好的邻居张嫂去大城市打工,干上3个月,足可抵她在村里种地栽葱一年的收入。
经历过艰辛生活洗礼的韩星自信又镇定,他摸准了村民的传统生活观念。他始终坚信,只要自己把饭菜做好,价格定准,开饭店这个事一定会成功的。于是,他先从村里的年轻人入手,动员他们不妨先试试看。他说,我的炒面小、中、大碗分别只卖3、4、5元。一大碗面的份量很足,只需5块钱,就足够让你们全家三口人吃饱吃好,还不耽误你们干活儿或者歇息;同时,他还拿出自己学了十多年山西菜的真功夫,精心给乡亲们做了一道充满浓郁晋味的糖醋鲤鱼,那个色香味美,一下就征服了全村老少,很快大家口口相传,竟在方圆十里八乡替他扬了名。就这样,凭借饭菜质量和经济实惠,又有高水平烹调技艺的加持,以及风靡一时的农家乐模式的助推,韩星的饭店慢慢步入了正轨,名气越来越大,生意也越来越火。
当时,饭店大厅里悬挂着“农家院,农家菜,记忆中的家乡味道”红色条幅,非常喜庆。厨房厨具干净整洁,主打风味以咸香为主,甜酸为辅。韩星掌勺,娴熟运用爆、炒、熘、煨、烧、烩、扒、蒸等多种烹饪技法,无论凉菜热菜,道道菜品,原汁原味,极为讲究,大大满足了周边群众的视觉与味觉享受。
韩星至今仍清楚地记得,饭店中间有那么七八年,一些五十岁以上的老年人群特别怀念与眷恋传统“重八席”家宴。于是,他就肯请老父亲过来帮忙指导,适时推出“重八席”系列菜品,基本上是夏季冷菜六道,热菜十道;冬季冷菜四道,热菜十二道。价格从188元起步,细分为中高几个档次,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人群的消费需求。那些四零后、五零后的人们不辞劳顿之苦,远从城里、古县、安泽等地慕名而来,只为品尝家乡老味道,找回那种老感觉!
近几年来,社会上的饭店渐渐回归了新派家常菜风味,消费主体也呈现出年轻化趋势。所以,韩星每年都要抽出一定时间走出去,抓住国家级餐饮品牌年会、烹饪艺术家年会、省级厨艺大赛、西安餐饮博览会等良机,观摩学习,开拓眼界。他每隔几年都要升级饭店的内部装修,适时更换餐具酒具,每隔半个月都要更换一次菜品、更改菜单。他严把食材、调味品的进料关,密切关注家常菜风味流变,力求把饭店家常菜做得更加精致。他时时保持清醒的头脑,摸准认清明天乃至未来几年的发展走向,与时俱进,在传承中创新。
2022年,眼光敏锐的韩星,重磅推出套菜礼盒“八蒸碗”,把家乡传统重八席与晋味山西菜完美融合,这是由堂食走进千家万户消费方式的大胆尝试,也是把中华民族敬老爱老优良传统融入一日三餐中的“孝心”体现。
其初衷源于该村留守老人日渐增多,因其年迈行动不便,常年足不出村。而八蒸碗荤素搭配,软糯鲜香,特别契合老年人群,既可分顿食用,操作简便,又便于包存。“八蒸碗”从南垣重八席之传统菜品演变而来,包括酱梅肉、酥肉、肘花、肉丸子、藕盒、珍珠丸子、黄米饭、黄焖鸡块。烹饪方法全用“蒸”制,兼顾炸、煮。因食材荤素有别,熏蒸时间长短不一,故采取单一菜品批量生产,塑封后先小包装,再组合装入大礼盒。它专为老年人群定制,既经济又实惠,还能唤起老年人对于往日舌尖记忆的美好回味。但凡来店的顾客临走,还会带走孝敬自家老人的几个小蒸碗。
在餐饮业摸爬滚打了30余年的韩星心地善良,打小就敬重老人,路遇老人必嘘寒问暖,给予关切。每逢重阳节,他就把村里七八十岁的老人家都请来饭店吃顿饭,聊表寸心。对于年龄偏大的老人,他又在筹划,以后每遇老人家生日,都要登门送上一份八蒸碗礼盒。他在用真情“蒸”出软糯,献出“孝”心,他怀揣公益之心,践行尊老爱老之举。正如八蒸碗红色礼盒上印制的那样——传统不守旧,创新不忘本,让爱从记忆中的味道开始!
据悉,韩星最近又在着手将生蚝、鲍鱼等高档食材引进饭店,精心打造时鲜菜肴,而且还要充分兼顾菜品价格不能过高,出发点就是要让村民足不出村,便可品尝到那些只能在电视上看到的高级菜肴。这是他又一次着眼长远、锐意进取的生动体现。
如今,年逾五旬,儿孙绕膝、含饴弄孙的韩星,仍抱有一颗“不安分”的心。他说,安乐村是个很有文化底蕴的古村落。相传,唐初李世民身负重伤时,药王孙思邈为其治病,路过这里还住了一宿。孙思邈后被封为安乐真人。安乐村的名字就来源于这个故事。他把父母居住的旧窑洞、老院子进行了翻新,并命名为农家院1号院,专门收藏保存一些老旧厨具餐具,作为乡村饮食文化记忆馆。目前正在经营的农家院2号院,在保留传统风味菜肴的同时,每年都要推出一些新菜品,让消费者来这里,就能品尝到不同口味的传统菜、新潮菜,领略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后,还会有农家3号院4号院……
回顾三十多年的从业经历,异常淡定的韩星感叹良久:“做餐饮的人真是不易、很辛苦,事无巨细,事必躬亲;但首先要做到良心经营,才能持续走下去。”其实,他并不知道,他本人的励志故事昭示了,一个人心中只要有梦想,总能觅到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舞台。
韩星,一个初中毕业生,只身远赴省城谋求人生出路;一个农家子弟,曾卧薪尝胆,百炼成钢;一个本该留在省城拥有更大提升空间的餐饮大厨,却义无反顾回到老家;一个本该按部就班、稳打稳扎的知名饭店老板,仍在不知停歇地继续“折腾”着……
一个两次把饭店的牌匾,不安装在自家门额上,却分别钉在村口的一堵山墙上,安装在对门邻居家屋顶上,仍然把生意做得风风火火,闻名遐迩……
韩星,广袤无垠的乡野里一名普通厨师,就如同浩瀚星空中的一颗小星星。但是,与众不同的他,竟书写了人生传奇,成了天边那颗最璀璨闪亮的星。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