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记忆中的铁炉子

2025-03-15 11:49:17 来源:临汾新闻网  

记忆中的铁炉子

□ 权建威

  搬进楼房已经很多年了,但心中还是怀念少儿时期住青砖瓦房时的小院子、铁炉子。

  那时候的冬天好像比现在要来得早,当秋风乍起,满大街的行道树由深绿转红黄,落叶纷纷飘零的时候,父亲就和我们兄弟一起从厨房角落里搬出那只硕大的铁炉子,母亲把不知从何处寻来的麦秸和碎头发撒在事先堆好的黄土上,父亲抄起铁锹拌好,中间挖个坑,我提着水桶按指示一点一点倒水,父亲顺着水流熟练地搅和着,不一会儿糊炉子的泥浆就搅拌好了,父亲把我们捡来的瓦片敲成小块,袖子高高挽起,抓起一把泥浆小心地抹向炉子内壁,同时把小块瓦片也糊进去再仔细抹平。父亲边干活边对我们讲解铁炉子一定要肚大口小,这样既好生火又耐烧炭……

  我们一家合力把炉子抬进屋子中间,搭好烟囱,劈柴点火放炭,不一会熊熊火焰在炉膛里欢快地燃烧起来,当室内浓烟排干净,关好门窗,两间小屋顿时暖和起来,我们脱掉厚厚的外衣,帮着母亲扫地抹桌子,一切打扫干净,天色已晚,吃过晚饭,我们一家便围炉而坐,安静地各做各的事。

  冬夜长,寒露重,却就红炉坐,心如逢故人。水壶在炉上滋滋地响着,有时抓一把花生,有时切几片馍片,贴在炉面上,有时候会在炉膛底部放几块红薯,慢慢烤着,这些美味暖着我们的胃,也暖着我们的心。

  那时候小学生的作业很少,我们早早写完,搬个小凳子围在炉火旁,父亲便教我们写毛笔字,他用毛笔沾上水在水泥地上边运笔边讲解,至今我还记得当年背诵的字体要求:隶书蚕头燕尾,楷书方直端庄,行书流水行云……

  母亲则和我们一起背书,尽管她普通话不标准有着浓重的乡音,但她和我们一起查字典纠字音,努力模仿着半导体的播音员朗读……

  如果说我的毛笔字、我的朗读能稍有所长,我要感谢我的父母,是他们在许多个冬夜里,慢慢地引导着我、启发着我……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当有客造访,母亲用大搪瓷缸子沏上浓浓的酽茶,我们兄弟懂事地让出地儿,趴在茶几上一边写作业一边支棱着耳朵有一句没一句地捕捉父亲和他的朋友围炉攀谈……

  炉火,使寒冷的冬日充满了温暖,给我们所居住的两间瓦房带来盈盈的温馨。炉火,是家的象征,从外面回来一进小院,看到自家烟囱冒出的袅袅轻烟,心里就立刻安定了,进屋,赶紧跑到炉子边,让熊熊的炉火把冰冷的双手烤得痒痒的,再喝一口炉边搪瓷缸里的热茶,周身便涌出一股暖流。

  成家后就离开父母住进了楼房,感受到了楼房的诸多好处,但也失去了住瓦房时,铁炉子带给我们的很多乐趣。

  岁月如歌,住瓦房、住院子、围火炉的日子已一去不复返。人生就是这样,你得到了你想要的东西,同时,也会失去你不想失去的东西,留下的只能是永恒的记忆。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