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陪娘看戏有感

2025-03-28 10:21:30 来源:临汾新闻网  

陪娘看戏有感

□ 段文洋

  农历二月初九村里有庙会。84岁的老娘,眼睛不好使,腿脚也不灵便了。庙会期间,嘴上总念叨:“今年不看戏了,不看了。”但心却在戏场。我稍稍探问了一下,老娘就换了衣裳。

  腿脚好的时候,每年村里的庙会老娘总是要看戏的。前些年,虽在城里住,每到二月初九总念叨着要回村看戏。

  庙,是一个村里的文化中心,不知道是先有戏还是先有庙,打记事起戏庙总是连在一起称呼的。令我自豪的是,我村里既有庙又有戏。比起一些有庙无戏或有戏无庙的村要优越得多,村民们常以本村有庙会为荣。因为有庙亦有戏,村里自然就有了一些“戏迷”,老娘就是其中一位。父亲在世时也爱看戏,特别是对《芦花》情有独钟,而老娘则喜欢《铡美案》。到我们这“60后”,更喜欢的是《杜鹃山》与《智取威虎山》之类了。

  对于农村来说,庙会相当于过第二个“年”。每逢于此,家家户户都要割肉、买菜、打酒、待客,其准备工作不亚于年前腊月。有亲朋好友者要提前通知“窜会”,在外工作者一般还要摆上几桌请同事们来赶会……较大些村的庙会一般会期3天,期间的花费属于必要开支,小孩问大人要点钱便是自然的事了。有的村里庙会比过年还热闹,因为过年是本村及亲戚走动,而庙会则是更大范围的经济文化交流,加上社戏,人员集中,热闹非凡。

  先前的庙与剧场是在一起的。改革开放后,新建的剧场和大队部合在一起。后来又改名为村委会,近年更名为党群服务中心。村里的剧场一般是露天的,比起城里的室内剧场自由多了。这种剧场还是比较实用的,既利于观众来回走动,又方便流动商贩叫卖。偶遇刮风下雨,别有一番风味。剧场闲着的时候,还作为村民的婚丧嫁娶宴请之用,可以说是“一场多用”。

  近年,看戏的观众一般可分为三种,一种是专心看的,坐在最前,年长者居多;一种是半专心看的,半坐半站在中间,中年者居多;一种是可看可不看的,站在最后或四周,可以随时退场,年轻者居多。至于我,却不在这三种之列,我是既陪看台上的戏,又看台下的戏。我们这“60后”,对戏不是很着迷,属于可看可不看,但对于影视却是情有独钟。当年,为了看一部《我们村的年轻人》《他们在相爱》之类的电影,不惜步行十多里路到城里或外村去看,虽然一路上有风有雨雪却毫无怨言,也无倦意。不像现在的年轻人,躺在沙发上又是追剧,又是游戏,更不用说陪人看戏了,至于与大人聊天都是一种奢望。

  村里唱戏一般是蒲剧,剧目品种并不多,诸如《三娘教子》《芦花》等,几乎年年都在唱,但年年有人看。曾有人提出异议,嫌没有新剧,而戏迷们总会用“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来打圆场。对我来说,台上的戏是次要的,主要是看台下的戏。早年看戏,大多是娘陪我们这些孩子,那时候除了有打斗的场面看看,剩下的就是睡觉了。近年看戏,则是我陪着娘看了。有趣的是再也不想看打斗的场面,而是想听台上的唱词,戏后还不住地和娘交流剧情内容,娘很是高兴,好像遇到了知己一样。

  今年的戏,台上基本还是“老三样”,可台下的戏却不一般。村里的老戏迷又少了几位,新戏迷增加了不少。观众主要集中在65岁至89岁之间,有几位年轻者,大部分是陪客。我观察了好久,开戏前后,80岁以上者,几乎都不是看戏,而是交头接耳,左顾右盼,像一群捣蛋的孩子,心不在戏上,有时常惹得一些戏迷们不满。有几位70多岁者提出意见也不顶事,也许是乡里乡亲的也不好意思再责备老者,索性调整了位置。而老者们呢?我行我素,全然不顾别人说啥。后来,一位年长者说了实话。他说,其实眼睛也昏花了,耳朵也听不清了,来这里就是想见见人、露露面、凑凑热闹而已。还有的老人道出了别的原因,看戏只是由头,不然儿女们干脆不让出门,出来也就是“撒撒欢”。

  戏完了,老娘很高兴,她告诉我,张三他爸也看戏了,李四他娘也来了,东头拐子叔还坐在前台,西头老张坐上了轮椅等,话里没有一点戏剧内容。

  原来,一些老人看戏只是借口,老娘也是来凑热闹的!

  我想了许久,明白了很多。其实,台上的戏和台下的戏就是一场戏。二三十年后,我已八九十岁,人生的戏如何收场呢?是不是也如老娘呢?是不是有人陪看呢?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