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渐离渐远的母亲

2025-03-28 10:22:28 来源:临汾新闻网  

渐离渐远的母亲

□ 郭剑虹

  如果说“孩子的成长是一场与父母渐行渐远的别离”,那么“父母的离去对孩子们而言那就是一场渐离渐远的永别”,因为渐行渐远还有起点,还有牵挂,而渐离渐远却丢了起点,没有终点……

  一转眼,母亲去世一年多了。大抵是母亲生前在我家住得比较久,所以每逢寂寥之时,总会想起母亲,仿佛母亲还坐在那张椅子上,还睡在那张床上……

  母亲这一生颠沛流离,命运多舛。母亲老家在河南林县(现河南省林州市),13岁时即失去父亲,当时母亲还有一个妹妹才7岁,有一个弟弟4岁,13岁的母亲已经成了大人们心中的“成年人”了,家里所有活计母亲都一起随着干。后来,母亲随我姥姥逃荒到古县尧店,从此便安顿了下来。说到此,便得说一下我的父亲。父亲也是随爷爷从河北广平(现河北省邯郸市广平县)逃荒到山西的,先是到了洪洞峪里一带,后来又折返到古县尧店村,算是停止了漂泊。父亲16岁时,我奶奶也患病离世,“天意怜幽草”,后来,母亲与父亲结婚,尧店成了他们的家。

  1997年,54岁的父亲去世,母亲才53岁,家里的重担一下子又压在了一个柔弱女人的肩上,因为我们姊妹5个中还有一个弟弟没有成家。但母亲没有气馁,没有妥协,常常对我们说:“别怕!你爸没有完成的事我来完成!”因为常年劳累,母亲60多岁以后身体便开始走下坡路,直到后来眼疾(视神经病变)逐年加重,以致生活不能自理,晚年虽多在我家,但其实内心是孤独和伤感的。

  母亲这一生任劳任怨,辛苦一世。父母这一辈人基本上都有过逃荒经历,即使到某一个地方定居,也可以说是居无定所,以至于我们姊妹5个都出生在不同的住处,那些地方有叫“马壕的”,有叫“西头的”,有叫“东凹的”,现在看看是多么的无奈!因为家里人口多,自然开支大,生活绝对是捉襟见肘,往往是吃了上顿接不上下顿。后来“分田到户”,但还是吃不饱肚子,于是母亲便同父亲开荒,养牛、养羊、养鸡,硬生生拖着这个家庭艰难前行。小时候,因为交不起书本费,母亲便担上土豆去学校“顶账”,上初中时的伙食费是母亲用家养鸡下的蛋换来的钱,所以有人说,我是用鸡蛋供出来的师范生。上初中时,学校距离家10公里,为了省下5毛钱的车费,我从来都是一个人步行前往……

  后来,随着我们姊妹相继成家立业,感觉负担稍微减轻时,我的父亲突然离世,命运似乎总在折磨我的母亲。父亲离世时,家里有七八十只山羊,考虑到母亲实际情况,我劝母亲把山羊卖了,母亲却执拗地说:“不行,你弟将来娶媳妇还得靠这些换钱呢!”从那时起,不管刮风下雨,母亲总赶着那群羊,从这一道山走到那一道梁,再苦再累也要让羊群吃饱,因为母亲心里还装着她认为未完成的事业!白天在地里干活,晚上加班做鞋,这是母亲生活的常态。自己节衣缩食,让孩子们吃饱穿暖,这是母亲的心愿。

  母亲这一生仁爱高洁,历久弥珍。母亲没上过什么学,应该是小学未毕业,但在她身上却时时闪耀着一种可贵的东西,让我高山仰止。父亲去世三年后,考虑母亲一个人长期单身也不是一个常法,我劝母亲实在不行可以找个“老伴”相互照应,但母亲一口拒绝啦,我知道这是母亲对父亲最真的爱,直到母亲去世,这种爱一直坚守了27年。有一次,我回家开门,正好看见母亲坐在床上一遍又一遍地说:“你是不是忘了我啦?你也不管我啦?你也不来叫我啦?”我知道,这是因为病痛,母亲又在思念和唠叨我那逝去的父亲。我知道,这是一位农村妈妈对爱情忠贞不渝最好的体现!

  因为身体原因,母亲后来常在儿女们家中轮流居住,无论在谁家居住,母亲的观点就是“绝不能因为我惹大家不高兴”,她常说:“妈不能跟你们一辈子,你们俩口子之间只要不生气、不吵架,妈怎么都行!”这种思想正深深地影响着我。小时候因为吃不饱,母亲便去邻居家借面,每次借时是一平碗面,还的时候却是一尖碗面,我问母亲为啥这样,母亲说:“这叫‘平斗借、尖斗还’,这样才会有更多人帮咱!”在工作上遇到困难时,母亲便给我说:“儿啊!前头有骑驴的,后头有不如咱的!不要想那么多,咱老百姓能走到这份儿已经相当可以了,这也得感谢党和国家的培养!”母亲,真正是我的第一位老师,对我的教诲和影响没有因时间的流逝而黯淡,反而更加显得熠熠生辉,历久弥珍。

  母亲真正是渐离渐远了。你看着我到来,我看着你离去,世间一场,循环往复,谁也无法改变。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