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捡坟灯

2025-04-04 09:34:53 来源:临汾新闻网  

捡坟灯

□ 周钦荣

  当夜幕降临,远眺高楼大厦的闪烁灯光时,我常常会产生一种错觉,仿佛又看到了儿时元宵节漫山坟灯的点点星光。

  在我的故乡晋南农村,成群聚居的山东后裔村民正月十五元宵节晚上有“上坟送灯”的祭祖习俗,灯光照耀,寓意光宗耀祖,家族昌盛,后继有人。

  那时,生活条件艰苦,每逢正月十五这天,大人就到地窖把胡萝卜拿出来,洗干净后切成大概七八厘米的小段,从中掏出一个空心来,再把捻好的麻绳放在萝卜碗中,然后往里倒点植物油,油量必须能浸透麻绳。

  等天擦黑时,各家各户都会提着到亲人的坟地送灯。别人只是拿个灯而已,但父亲是个讲究人,贡品必须齐全,小竹篮里装得满满当当的。

  到了墓地,父亲把所有贡品齐整地摆放在坟冢供台上,再点燃三炷香插到香炉里。紧接着,哥哥拿两张麻纸爬到坟头压上,这些坟头纸就表明这家有人上坟后继有人,若坟冢是荒芜的也没有坟头纸,那说明这是一座孤坟后继无人。

  我家住的地势比较高,祖母就靠在院子里的石磨边,眺望四周山上星星点点的坟灯,偶尔还会发出一声声叹息。

  哪家坟地亮哪家的不亮,或者哪个坟地漆黑一片无人送灯,祖母都是很清楚的。

  在那个少吃少喝的年代,活人勒紧裤带也不能亏待了先祖,因此每座坟前的两盏胡萝卜灯都是必不可少的。可也不能让它们白白浪费,因此第二天一早镇子上的小孩儿就都会去坟前捡萝卜灯,“僧多粥少”,先到先得,无形中就造成了“抢坟灯”的局面。

  天还蒙蒙亮,我和妹妹就跟着哥哥姐姐起床,每人挎个小柳筐去捡坟灯了。

  我们也慢慢摸索出了固定路线,首先要到院子下边的“刘、王、臧”这三大家族的墓地去捡,然后再爬到窑顶山坡上零散的坟地捡。多亏了祖母的督促,我们才能起个大早,每每都是满载而归,从没落后于人!

  回家后,我们兄妹四人各自把自己小筐里的胡萝卜灯摆在锅台上,数一数看看谁捡的多,捡的多的就能得到祖母承诺的奖励,比如,“开春了给你缝个新书包”“给你做一双绣花鞋”或者“逢集给你买好吃头儿”。

  祖母会从萝卜灯中挑出不好的来喂猪,好的就会削皮清洗后切片做菜用。

  当天中午,祖母把挂在墙上的羊油切下一小块,放进大铁锅烧热化开后用葱姜蒜炝锅,再把春节留下的极少几片羊肉放锅里翻炒一下,然后放胡萝卜片,最后加水放上调料,待熬沸出锅时还要撒一点儿香菜,所谓的香喷喷的羊汤就熟了。我们每人一碗就着玉米煎饼吃得那叫一个香。

  忙了大半天就为了这一口。其实,不过是一碗羊油炖胡萝卜,但对于当时的我们来说已经是很奢侈的美味了。

  后来家里生活条件稍好一些,可以吃饱饭了,大家为了省事,胡萝卜灯就升级为蜡烛了。

  同样我们仍在捡。

  父亲把我们捡回来的半截蜡烛,放在一个大铁勺里融化,倒进一个放了麻绳(做灯芯用)的玻璃瓶或小碗里,凝固成型后,所谓的蜡烛灯就做好了。

  就此,我们早读与晚自习时用的煤油灯就被蜡烛灯取代了,我的鼻孔里再也没有了烟熏火燎的黑色,我也不用再闻那刺鼻的煤油味了。

  慢慢地我也学会了这项技术,平日凝固的烛泪我都会收集起来,一点点积累成了我做蜡烛灯的原材料。

  镇子通电后,我们再也没有捡过坟灯,后来进城读书工作嫁人就更没机会去送坟灯了(按照我们那儿的风俗,嫁出去的姑娘是不能回娘家上坟送灯的)。

  一段经历就此画上了句号。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