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曾远去的身影
□ 王孝恩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郑子明于1989年4月5日离开我们,至今已经30多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时刻浮现在我的脑海。他对党忠诚、信念坚定的为民情怀,清正廉洁、严于律己的优良作风,绿化山川、造福百姓的造林精神,永远激励着后辈子孙。
出身寒微 不坠凌云之志
郑子明1915年11月出生在稷山县清河镇清河村的一个贫困农民家中,小时候由于家庭贫困,只读过几年小学便在家务农,经常给人帮工,受尽人间疾苦。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本村进步人士影响下,他积极参加了牺盟会组织的抗日救亡运动,由于表现突出,1939年8月15日,由贾怀德、冯裹喜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了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革命道路。
1940年3月,郑子明任中共清河村党支部书记兼地下交通员,1941年,任中共清河区委组织委员,1943年,任中共清河区委书记。其间,他以清河小学厨师身份为掩护,与共产党员陈兴华、骆真、冯德让等人经常秘密联系,传达上级指示,分析斗争形势,商讨对敌斗争策略,为党组织的巩固和发展,为党的隐蔽斗争,作出了突出贡献。由于活动频繁,不幸被日寇抓捕关押在稷山监狱,在狱中无论敌人怎样严刑拷打或威逼利诱,他都没给敌人提供半点有价值的东西,最后党组织几经周折把他保释出狱。通过在监狱中的斗争,郑子明更加坚定了对党忠诚、跟共产党走革命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1944年4月,由于苑曲村党支部书记刘友儿被杀害,斗争形势进一步恶化,根据县委指示,他改名换姓,由贾万福改为郑子明,转移到根据地担任晋西南工委交通员,直到抗战胜利。郑子明是我党优秀的地下工作者,革命战争年代,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出生入死,英勇顽强,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作出了杰出贡献。艰苦的斗争,更加锤炼了他的革命意志,坚定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一心解放劳苦大众的信仰和追求。
爱树如命 堪称当代愚公
郑子明对林业的热爱是出了名的,人们亲切地称他是心中有“树”的好县长、“栽树迷”县委书记。究其原委,我觉得这可能与他的一段经历有关。1944年,他任晋南“洪兴号”采购员,经常往返于洪洞和沁源之间,一次在介子峪上蹄子堰到沁源的韩洪镇,半途遇到敌人,为保护物品及自身安全,他当即钻进一片山林,敌人尾随追赶,子弹嗖嗖乱飞,因有树林的掩护又赶上日落西山,敌人只能扫兴而归。树林救了他的命,这是他与树林结下不解之缘的开端。
郑子明经常利用一切机会和场合给广大干部群众讲发展林业的好处和作用。他说森林上空和附近的空气湿度要比无林区高15%~20%,森林比同一纬度相同面积的海洋所蒸发的水分还多50%,所以林业发展好了,旱情就减轻了,农业就丰收了。他的口头禅是“有林泉不干,天旱雨淋山”。他说有林比无林、少林地区降雨量多达30%左右。他认准这个道理,狠抓林业不放松。他在任时每到春秋造林季节,都与林业干部一起翻山越岭,带领群众上山造林,以青年民兵为主,一个公社就是一个造林战场。全县荒山造林十七个战场,自带米面、工具,安营扎寨,一干就是半月二十天,直到造林任务完成。由于郑子明打下了基础,在他以后,安泽县历任书记、县长一任接着一任干,换书记不换思路,换县长不换主张,安泽的林木绿化率由解放初期的3%提高到了75.8%,森林覆盖率46.2%,林地面积224万亩,林木绿化率稳居全省第一。
每年的荒山造林工作,郑子明都组织有序,安排得当。他的林业思路是:“油松荒山戴帽,刺槐荒山缠腰,杨柳四旁斗娇,花果深沟香飘。”对杨柳树插条育苗,他自己创造出一种“三刃斧”工具,让铁匠打造,安上个长把,往上能推、往下能钩、在旁能砍。1963年春天,在临汾地区召开的地、县、公社三级书记会议上,郑子明作了典型发言。1965年秋,中共华北局在太原召开林业工作经验交流会议,郑子明代表安泽作了经验介绍,此次的发言稿被收录于《华北林业经验汇编》。
郑子明热爱林业,认为林业是农业之父。每当有人问起,他就从原始社会的有巢氏时期、燧人氏时期、神农氏时期说起,他认为,人类最初在有巢氏时期住在树上才得以生存,到了燧人氏时期发现了“钻木取火”,木是取火之本,也是人类文明之本,这才告别了茹毛饮血时代。进入神农氏时期,人类以木为具,生产粮食,始有耕织。人类社会初期的三个时期,无一不是以木为本,所以说森林是人类的摇篮,林业是农业之父。
郑子明爱树如命也是出了名的。1984年的夏天,他听说山西师大地理系教授郭玉槐先生,在古县古阳镇凌云村渗水岩和大南坪交界处,发现一株猕猴桃树,就急切地带上时任临汾地委政研室副主任的狐玉林前去察看。他说猕猴桃树全球有54种,中国就有52种。猕猴桃树大多生长在南方,古县深沟发现这种树,山西又多了一个树种。这种果实是“果中之王”。当时天空乌云弥漫,有的同志劝他改天再去,他坚持说车已联系好,现在就出发。去到渗水岩,刚察看完树,拍了照,就电闪雷鸣,下起瓢泼大雨,接着一股洪流咆哮而下,他们晚走一分钟,连人带车就会被洪水冲走。
郑子明不仅爱树、植树、护树,还善于深入调查研究,总结林业经验。他不辞辛苦,跑遍了临汾的山山水水,广泛搜集有关资料,先后编写了《林木趣话》《临汾地区古稀树木汇编》等书籍,还从树木药用功效这个方面,编写了《北方药用木本植物》一书。
一心为公 心系百姓疾苦
郑子明一心想着党的事业,一切为了人民的利益,他的亲民爱民的事迹传为佳话。群众亲切地称他是百姓的好县长、焦裕禄式的好书记、群众的贴心人、共产党的好干部。
1964年至1965年间,郑子明在石壁公社贾村大队蹲点包村。他一到村就和当地百姓一道下地干活,割麦子他领头拉豁子,年轻小伙都跟不上他;种玉米担茅粪他哼着蒲剧干;为了积肥,他下茅坑一筐一筐把粪挖出来,浑身淌的都是粪水,他却全然不顾。在他的带领下,全村共挖了80多个茅底,有力促进了农业生产。他带人修了一条3000多米长的石砌引水渠,使全村水浇地达到300亩,实现了人均半亩“保命田”。他还带领全体村民植树造林,油松“上”荒山,柳杨栽在路两旁和村边河滩上,苹果、桃、梨、杏栽在房前屋后,酸枣接大枣栽在山坡上,核桃栽在地垄上,在村东山根还种植一座五亩大的花椒园。除了抓农业,他还狠抓村里的副业生产。从长治购回13辆胶轮小平车,还为村里购回了柴油机、轧花机、榨油机、钢磨、弹花车,大队办起了粉坊加工粉条,为村民引进乌克兰优种大白猪,动员社员养猪。村里青壮年劳力还为施工工地运砖瓦、沙子,去木炭沟等地搞有偿植树,呈现了农林牧副全面发展的生动景象。郑子明科学谋划,身先士卒,全体村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贾村发生了巨大变化。1965年,全大队粮食总产量达到38万斤,超过了历史最高年,亩产224斤,也是历史最高年。
郑子明还有许多亲民爱民的小故事。他在安泽任职期间,每年粮食征购,总要深入基层了解实际情况,留足群众口粮。1960年,他发现机关干部有了浮肿现象,就从粮食局拨出一些大豆和玉米加工成炒面,由医院和公社卫生院掌握,给浮肿病人每人每天供应一两炒面,直到浮肿消失。郑子明不仅植树抓得紧,还特别重视管护。他知道全县的牛羊工是管护林木不可或缺的力量,除了每年给全县牛羊工印发“如何管护林木”的一封信外,还特别关心牛羊工的生活。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物资匮乏,他安排百货公司为牛羊工备足雨鞋雨伞,保证他们的工作用品。郑子明还特别关心身边人的学习、工作和婚姻。当时人委会灶上有个炊事员叫李小满,是个退伍伤残军人,30多岁还没有成家。他急在心里,动员机关的同志为其操心,终于让李小满喜结良缘。人委会有个收发员叫小刘,也是个退伍军人、大龄青年,他也发动机关同志为其操心,使小刘很快结了婚。1970年后半年,一贫血病患者急需购买B12针剂,在安泽买不到。郑子明在侯马电厂得知消息后,想方设法买上该药,很快捎到安泽,缓解了患者的病情,他却怎么也不收药钱。郑子明总是想人所想、急人所急,始终秉持着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的亲民爱民的故事,不计其数,不胜枚举。
郑子明与人民群众的感情,那是真心实意。郑子明在临汾碰上他在蒲县当县长时的房东王春祥,总要把他叫到家管吃管住待几天。在石壁公社贾村蹲点时,他与当地人民群众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感情。1976年,村民王生刚到临汾办事,在火车站碰见郑子明,他硬拉着王生刚到家给包饺子吃,并嘱咐他代问贾村百姓好,还一再真诚地告诉他以后来临汾办事一定要到家做客。我更是郑子明书记家的常客,在他们家刚搬到临汾时,我只要去临汾出差,总要到他家去,有幸好几次吃过他亲自做的饭菜。他厨艺不凡,做的饭菜别有风味,至今记忆犹新。
在筹备编辑《纪念郑书记文集》中,我直接或间接接触了上百人,他们都口口相传,说郑书记是个真正的共产党员,他心里全是人民群众,唯独没有他自己。他严以律己,从不搞特殊化,对家属和子女也是时时处处严格要求,始终以普通群众自居。
后来,郑子明患了胰腺癌,已到晚期。尽管组织上和医生尽了最大努力,还是没能挽回他的生命。追悼会现场庄严肃穆,挽联上联写着:痛郑君,幼小穷困厄,备尝炎凉,革命阵中五十八载,廉洁为政,临去时一尘不染;下联写着:感子明,早岁事戎机,历尽艰危,从事林业三十五年,殚精竭虑,人称你林业功臣。这正是郑子明一生的真实写照。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