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四龙壁的前世今生
□ 秦焕苗
龙,诞生于中国古代神话,在人们的想象中内涵不断丰腴,自古以来一直是祥瑞和权力的象征,被赋予了神秘色彩,并逐渐演变为皇帝的象征,只有“真龙天子”才能使用“龙”这一图腾。
“四龙壁”作为闪耀的艺术瑰宝,在华夏大地有很多处,它以龙为设计元素,通常用作建筑物的照壁。在临汾市区古城路与鼓楼北大街交汇口东南角,有一处青砖与黄绿琉璃构成的四龙壁,远远望去,琉璃艳丽的色彩彰显着独特的韵味,南来北往的行人总是忍不住驻足观望。这一古色古香的龙壁已成为鼓楼南北街的一大文化景观,同时也为古都平阳增添了一份文化内涵和历史厚重。
这座四龙壁最早建于明正统二年,也就是1437年,有将近600年的历史,长16.6米,高7.6米,为琉璃瓦彩色烧制,外观造型为三壁合一。最早坐落于红卫路,也就是现在的鼓楼东大街,是关帝楼的影壁。1982年,由于城市扩建,四龙壁被拆卸并予以保护。2016年,在鼓楼南北街改造当中,四龙壁被移建于此处,进行了完整地修复重塑,重新面世。
重建后的四龙壁总长31.7米,最高8.7米,由数千块琉璃构建拼接而成。放眼整个影壁,主体有三面龙壁,一高两低,错落有致,壁顶覆盖琉璃瓦,顶下由琉璃斗拱支撑,壁底由左右两组各11块动物砖雕图案组成,动物形象生动活泼,有狮子、大象、长颈鹿、骆驼、马、鱼等。龙壁的两侧新增有“南通秦蜀”“北达幽并”的四字副壁,与鼓楼门洞上的相同,更增添了几分厚重感。
中间龙壁有两条龙,左右两块龙壁各有一条龙,四条巨龙采用了高浮雕的手法,龙身凸出壁面,立体感极强。每条龙的形态各异,或昂首挺胸,或蜿蜒盘旋,肌肉线条流畅有力,仿佛随时都会破壁而出,翱翔天际。四条龙身以黄色为主,龙爪以青绿色为主,黄色代表着尊贵和神圣,青绿色则象征着神秘和威严。两种色彩相互搭配,使龙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龙鳞的雕刻细致入微,一片片紧密排列,层次分明,龙鳞上深暗的渐变色,又增添了几分活泼和灵动,在阳光的照耀下折射出迷人的光芒;龙爪尖锐有力,紧紧地抓着壁面,给人一种稳固威严的感觉;龙头的刻画更是精妙绝伦,龙眼炯炯有神,龙须飘逸灵动,龙角挺拔尖锐,将龙的威武霸气展现得淋漓尽致。
中间龙壁构图比较复杂,右边飞龙的头朝上,左边的飞龙头朝下,龙嘴张开,整齐的上下两排牙齿清晰可见。右上角饰以旭日东升图案,左上角饰以月亮当空图案,几朵祥云在其间飘浮,下面是郁郁葱葱的草木,草木中间的吉祥动物若隐若现。在两条龙中间,是手持火珠脚踩祥云的“雷震子”,绿色的身躯伸出一对儿黄色的大翅膀,怒目圆睁,大嘴獠牙,三撮黑发竖立,惟妙惟肖。
“雷震子”是神话小说《封神演义》中的虚拟角色,面如青靛,发似朱砂,眼睛暴湛,牙齿横生,出于唇外;身长二丈,武力强大,肋下生风,背后一对翅膀,使用一条黄金棍,是文王姬昌第一百子,也是阐教门人云中子的徒弟。他战绩普通,擅长空战,善于攻城,为周朝殿下,孝顺父亲,福缘深厚,是书中的重要角色之一。
再看左右两块龙壁,两条飞龙头朝上,首尾对称相向,口吐龙珠,风姿雄健,腾挪跳跃之体态刻画生动,争夺之势活灵活现,也是黄色的躯体,两对儿绿爪,四周配有云朵花纹等图案,龙的威仪和雕塑的精美融为一体,艺术魅力无以言表。
在雕刻细节上,工匠们运用了多种刀法,如平刀、圆刀、斜刀等,使龙的形态更加生动自然。例如,在表现龙身的起伏时,使用了流畅的曲线刀法,营造出一种动态的美感;而在刻画龙鳞和龙须时,则采用了细腻的点刻和线刻,增加了作品的精致感。
四龙壁的背景雕刻也十分精彩。云纹、水纹等图案与巨龙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神秘而恢宏的氛围。云纹的雕刻轻盈飘逸,如同真实的云彩在天空中飘浮;水纹则波涛汹涌,展现出无尽的力量。这些背景图案不仅丰富了画面的内容,还进一步突出了龙的神圣和威严。
四龙壁背景的色彩也十分考究,云彩以淡黄色为主,营造出一种祥和的氛围;草木和水纹则以深绿和浅绿色为主,表现出有动感的深浅变化。整个色彩搭配和谐统一,既突出了主体,又丰富了画面,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色彩的运用还考虑到了光线的影响,在不同的光线条件下,四龙壁的色彩会呈现出不同的效果,时而明亮夺目,时而深沉庄重,这种变化进一步增添了其艺术魅力。
站在四龙壁前,我看了又看,久久舍不得离去。它巧妙地融合了龙文化元素,将龙的形象进行了艺术化的处理和表现,展现了对龙的崇拜和敬仰之情;它采用了传统的雕刻工艺和琉璃制作,工艺和材料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它作为一件不可复制的文物,具有唯一性和稀缺性;它不仅是一座艺术价值极高的龙壁,而且富含中国传统风水学的“符瑞”范畴,被认为有消灾降福、保护生灵的作用……
这座四龙壁经历了无数的风雨和沧桑,却依然坚挺。它见证了朝代的更迭、社会的变迁,是历史的活化石,靠近它,仿佛触摸到临汾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脉络和文化传承轨迹。相信“龙”眼里现在的临汾,一定是六百年来最美的画卷!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