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记忆中的煤油灯

2025-04-25 10:19:39 来源:临汾新闻网  

记忆中的煤油灯

□ 权建威

  没有谁不热爱光明。我想最早追求光明而不惜献身的英雄当是《山海经》里记载的夸父吧,记得第一次听到夸父逐日的故事是幼年,乡村的冬日夜漫漫,一盏昏黄的煤油灯下,我和哥哥伏案而坐,母亲拿着一本同样昏黄的旧书,缓缓地读着: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在母亲娓娓动听的讲述中,我的脑海里呈现出这样的画面,在灿烂的晚霞中,一个身着兽衣、长发赤足的男子朝着夕阳奔跑着,那地平线上的背影定格为后世景仰的精神。我不由得想起了如今早已为人所遗忘的煤油灯。

  我的童年是在家乡小山村度过的,那是一个离县城不远、经济贫困、物质匮乏的乡村。那时的农村人,对于电的陌生就如同如今的人们对于煤油灯的陌生一样。当时的一盏煤油灯就是每家每户唯一的夜晚照明用具。

  煤油灯,其灯肚像灯笼,可盛煤油,灯座像喇叭,灯嘴旁还有一个转轴,是用来调节灯光亮度的,灯座的上面用一个玻璃灯罩罩住。透明的玻璃灯罩,因火苗的熏烤容易发黑,因此煤油灯点过的第二天,父亲总要用柔软的废纸擦一擦它,在我的印象中,我家的那盏煤油灯总是那样的晶莹透亮。

  点燃煤油灯的夜晚总好像少了点喧闹和骚动,多了一份宁静和温暖,趴在煤油灯下做作业,似乎能让我的心安静许多,我和哥哥认真地写字、看书,而母亲则陪在我们身旁,借着昏黄的灯光缝缝补补,进入腊月里更是靠着这盏煤油灯为我们准备过年的新衣新鞋。有时候母亲看我们做作业累了,就会拿出一本古书,给我们读古文讲故事。在寂静的乡村之夜,在简陋小屋的炕上,在昏黄的煤油灯微光照耀下,几个男孩就这样慢慢地爱上了读书。

  后来我们全家迁到了城里,生活条件好了很多,上初中后每天都要上晚自习,我总是莫名地盼着停电,因为一停电,我就可以用上自制的煤油灯,这是用墨水瓶改装的,先在瓶盖上钻一个眼,从母亲那讨来一截长长的毛线穿过瓶盖上的眼,露出约莫一寸来长,其余都堆在墨水瓶里,再灌满煤油,简易的煤油灯就做好了,停电的晚自习上,点燃它,认真地做白天老师布置的各科作业,仿佛又回到了故乡,回到了童年时期的岁月。

  说实话,这微弱的灯光实在是太暗了,而且每当写完作业,脸上总是被这煤油的烟气熏得黑黑的,可是为什么如今我还是那么难忘,想来那微光曾承载着我们的梦想,见证着我们成长的经历吧。

  多少年过去了,煤油灯、缝纫机依然被我们完好地保存着,看到这些老物件又想起母亲对我们小辈们说过的话:“你们的父亲伯伯叔叔几个兄弟当年就是坐在这盏煤油灯下学习功课,走上社会的,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咱们也不能忘了过去的岁月。”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