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性写作与跨媒介叙事的交响

2025-04-25 10:22:29 来源:临汾新闻网  

地域性写作与跨媒介叙事的交响

——作家崔海昀创作手法解析

□ 董江波

  近日,山西作家崔海昀的心灵散文集《能治愈你的只有自己》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上市,这部《能治愈你的只有自己》在当代心灵散文作品谱系中脱颖而出,带给了读者清晰透亮的本真感。借此,我浅谈一下崔海昀的创作手法。

  崔海昀的文学创作根植于晋南沃土,以临汾为坐标原点,构建起一套融合地域文化肌理与现代传播美学的创作体系。其作品在散文、小说、广播剧本、影视剧本等多种文体间自由穿行,形成“跨媒介叙事”与“地域性写作”的双重特质,展现出其在传统书写与新媒体浪潮碰撞下的独特突围路径。

  一、地域性写作的深度开掘

  作为临汾作协主席团委员与首届签约作家,崔海昀的创作始终贯穿着“晋南叙事学”的自觉。其在《阳光草》散文集中对黄土高原季候轮转的凝视,广播剧《果树岭的秋天》里对山区果农命运的捕捉,皆以微观视角激活地域符号,将窑洞炊烟、麦浪涛声等传统意象转化为现代性思考的载体。这种写作策略既不同于乡土文学的怀旧滤镜,也规避了地域性写作猎奇式的景观消费,而是以文化人类学的田野视角重构了“在地经验”。

  其长篇小说《枝端》在地方新媒体平台的连载,暗含对传统文学载体的解构与重建。作品通过新媒体特有的碎片化传播节奏,将晋商后裔的家族记忆与当代城镇化进程中的个体挣扎编织成“流动的地方志”。这种“微连载”模式既延续了人民作家赵树理开创的“山药蛋派”对现实主义的坚守,又借助数字媒介的即时互动性,让地域叙事突破纸媒边界,形成动态生长的文本生态。

  二、跨媒介叙事的先锋实验

  由崔海昀创作剧本的广播剧《果树岭的秋天》在地方电台与“学习强国”平台的双轨传播,彰显其“声音文本”的建构能力。在创作中,她将临汾方言的韵律感转化为声效蒙太奇,让果树嫁接的咔嗒声、黄河浪涛的轰鸣与手机转账的提示音在音频空间中形成复调对话。这种“可听的现实主义创作”既是对广播剧传统教化功能的突破,也是文学语言向听觉维度拓展的先锋尝试。

  由崔海昀担任编剧的电视剧《山乡之秋》,其立项过程本身即构成创作手法的一部分。剧本创作中大量采用“文学脚本前置”策略:在田野调查阶段便以散文笔法记录人物原型,将画报的影像叙事经验转化为镜头语言,使剧本兼具小说的文学密度与影视的视觉节奏。这种“跨界预缝合”创作模式,消解了传统文学与影视工业的壁垒。

  三、文体互渗的美学自觉

  其在《山西广播电视报·临汾周刊》开辟的随笔专栏“紫藤小记”的随笔写作,为其所有创作注入了散文的灵韵。即便在长篇小说《枝端》中,也能看到“非虚构时刻”的穿插——某个次要人物的前世今生常以地方志摘录的形式突兀显现,这种“文本镶嵌术”打破了线性叙事,让作品在虚构与纪实间形成张力场。其散文集《阳光草》中更将地方风物志写成“物的传记”,一株老槐树的年轮里镌刻着三晋大地的集体记忆密码。

  其最新出版的这部心灵散文集《能治愈你的只有自己》,更是以极具张力的叙事,在山水自然、日常生活的动人幕布上,绣出了一朵关于治愈的并蒂莲。作者以手术刀般的精准,剖开“岁月静好”的糖衣,在生命褶皱里打捞起沉香的质地。

  作为《山西广播电视报·临汾周刊》的总编辑,职业敏感赋予崔海昀创作独特的“现场感”。其在各文学期刊刊发的百余篇作品中,常见突发事件与历史纵深并置的叙事结构:一则拆迁报道的边角料可能演化为小说中某个角色的命运伏笔,这种“新闻褶皱里的文学胚胎”般的“孵化”创作机制,使其作品始终保持着对社会热点的智性回应。

  四、新媒体语境下的文学迁徙

  在临汾市“五个一工程奖”获奖作品中,她对晋南社火、蒲剧脸谱等非遗元素的运用绝非符号堆砌。如广播剧中将蒲剧《窦娥冤》的唱段解构为现代法治剧的间离效果,让传统戏曲的程式化表演与当代司法进程形成隐喻性对话。这种“文化DNA重组”手法,使崔海昀作品中的地域文化元素摆脱了博物馆陈列状态,成为流动的意义发生器。

  其在“掌上微襄汾”公众号连载《枝端》的实践,暗含对移动阅读时代的文本适应性改造。每章结尾设置“方言词云弹幕”,读者可扫码收听临汾民谣插曲,这种“增强现实文学”体验,将“传统文摊文学”理念升级为数字时代的“屏端文学”。作品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吸纳读者留言形成“衍生文本层”,实质是互联网思维对传统写作伦理的重构。

  崔海昀的创作图谱,恰似其笔下的晋南古槐——根系深扎黄土地脉,枝叶却向着数字时代的云霄生长。这种“地域性”与“跨媒介”的双向奔赴,不仅为山西新文学群体提供了创作范式,更预示着地方作家在融媒体时代突破地域局限、重构文学场域的可能路径。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