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古树的共生密码

2025-06-20 09:21:11 来源:临汾新闻网  

古树的共生密码

□ 郭 霞

  5月的黄土高原浸润在草木清香中,驱车驶入吉县,蜿蜒山路上,层层叠叠的绿意扑面而来,此行探访目的之一北斗七星古槐,正隐匿于这方绿意深处。

  跟随吉县林业局技术人员贺向东的脚步走进文城乡青村,靠近古树群,震撼感扑面而来。六棵千年古槐呈北斗星座状排列,虽历经沧桑,仍长势葳蕤,新抽的枝叶在风中沙沙作响。

  贺向东站在树旁的观斗庙前介绍,旧时每逢腊月廿三,乡邻便在此观天象,通过南斗六星与月亮的位置推演来年雨情,指导农耕。这北斗七星古槐,俨然是扎根大地的“活天文坐标”,无论旱涝,始终枝繁叶茂,守望一方水土。

  庙对面是青村冯氏宅院,附近还曾有一座四栋书院,足见昔日围绕古树的村落何等兴盛。“咱青村不仅是金朝名相、民族英雄冯延登的故里,更坐拥10棵树龄超千年的古柏与古槐。为守护这些‘绿色活化石’,林业局实施多项保护举措,让古村呈现出‘村在景中、人在绿中’的独特风貌。”贺向东语气自豪。

  随车沿着陡峭山路攀至屯里镇窑渠村半山腰,一棵600年树龄的白皮松如巨人伫立。它树干挺拔如柱,伞状树冠舒展如云,灰白色树皮裂成不规则的鳞状斑纹,栏杆上挂满祈福的绸缎。

  “逢年过节都有人来这儿上香,这是周围村民眼中的‘神树’啊。”贺向东轻轻抚摸着树干,“在村民心中,它是自然的馈赠,更是守护家园的象征。”古树历经风雨沧桑,如今依旧葱郁参天,诉说着岁月传奇。

  继续行至山洼处的农家小院旁,560余年的君迁子在这里树影婆娑,树下绿草如茵。古树保护人刘建忠倚门回忆:“每年看着树抽新芽、落黄叶,一年年的心里都是踏实的。”

  粗壮的枝干如巨伞遮蔽屋顶,自开始管护以来,保护人始终与树保持着温柔的距离,从不多加干预。这或许就是人与自然最本真的相处之道——敬畏而不亵渎,守护而不掌控。

  行至山野,随处可见古树与村落的共生图景:三棵千年侧柏如船桨般伫立村口,被村民称为“一帆风顺树”;560余年的君迁子枝头年年硕果累累;600年的三角枫在崖壁边弯成“迎客松”,依旧向上生长……在这片黄土高原上,像这样有确切树龄的国家一级古树,共有52棵。5月的春风里,它们个个生机盎然、各展风姿。

  吉县从不缺树:山野林泉间,村落庙宇旁,或大或小,或弯或直,或高或矮,姿态万千,各有风韵。在吉县人眼中,每一棵树都是有生命的伙伴,“一树一景一故事”,早已成为刻入血脉的文化基因。

  古树是吉县的“绿色珍宝”。贺向东更是对古树的情况如数家珍:“全县1777平方公里土地上,散布着155株古树名木:500年以上的一级保护古树52株,300—499年的二级古树20株,100—299年的三级古树81株,另有2株名木。这里有山西省唯一的黄檗,吉县独有的水杉、白桑、柽柳,还有全省最大的君迁子、三角枫以及青村的北斗七星古槐、一帆风顺三侧柏等珍稀遗存。”

  吉县林业局负责人说:“自2016年起,我们深入普查百年以上古树,建立数据库,逐一落实围栏、培土、护根、架枝等保护措施。数据库里,每棵古树的坐标、树龄、健康状况清晰可查,甚至千年古槐某次雷击后的修复记录都详实在册。这些古树,既是大自然的慷慨馈赠,更是吉县历史文脉的鲜活载体。”

  在吉县看古树,就是看一幅“人养自然,自然养人”的生态画。每片树叶的晃动,都是生态系统在“呼吸”;每棵古树的生长,都是人与自然打交道的“老经验”。看人与树共生,在吉县的绿水青山间,邂逅一段静谧而温暖的时光。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