榫卯之间传承匠心
□ 刘 静
一块榆木躺在工作台上,纹路如河,年轮似史。襄汾的匠人俯身轻抚,刀锋游走间,木屑簌簌而落……四百年前,这样的场景或许在晋商大院的廊檐下上演;四百年后,同一片土地上的木匠,仍在用榫卯叩击时光,让晋作家具从历史深处走来,向未来奔去。
正因如此,“传承匠心”一词携带着晋作家具的基因,流淌于山西人祖祖辈辈的血脉里、记忆中;榫卯叩击,潜藏着致富的密码,饱蘸着热爱与追求,也烙印在襄汾代代工匠的骨子里、生活中。山西晋源斋文化创意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启瑞便是其中的一分子,让“人”与“木”的情感,在晋作家具的长河中枝繁叶茂。
一木一器
千载匠心的守望者
张启瑞出生在襄汾县西中黄村,西中黄村是一个拥有着丰厚底蕴和文化沉淀的村落,也是山西省历史文化名村。村子周围建造着厚厚的砖城墙,被古建筑专家誉为“华夏第一坞堡”,村中古建筑沿一条“中轴线”有序排列,春秋楼供奉关公,进士院出了两位举人,还有荀家院、牌坊、庙宇、楼阁等100余处。
“走进西中黄村,就像踏入微缩的北京城。”村里长者常常这样自豪地说。张启瑞的童年里,除了念书,偶尔帮父母种地,剩下的时间就在这些古建筑群里穿梭嬉戏。天池上的金水桥、张家院的砖筑城堡、28米高的春秋楼……这些古建筑稳固的结构、精美的雕刻、独特的造型就成了童年的美好回忆。
“许多年后,我在北京做家具修复、制作的活儿时,脑中最先映入的还是家乡古建筑的风貌,这种感觉非常神奇,这也许就是故乡的魅力。”张启瑞说。
除了遍地的古建筑,张启瑞印象中西中黄村方圆百里,明清古家具也俯拾即是。家具与建筑的关系紧密而亲厚,业内称建筑为“大木作”,家具为“小木作”,传统建筑是家具学习和模仿的主要来源,无论是结构、材料、工艺,还是造型、色彩、风格,传统家具都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了传统建筑的特点,晋作家具集中体现了晋派建筑的风格特色。
“我父亲是大木工,主要用大锯给大树开片。学校毕业后,我没有什么好营生可干,便跟着开了几天大锯,觉得又累又没有什么前途,就跟着村里老师傅学习细案木工,我师父说,你好好学,本事到家了,在镇上开个家具店,卖最时兴的‘七组合柜子’,看那排场么!我当时听着觉得非常心动,就是个美梦,要是真能开了店就好了。”张启瑞回忆着自己入行时的故事,脸上笑开了花。
本事学成了,但村里需求有限,镇上开店也不现实。张启瑞要生活,就开始卖草鞋、装玻璃、磨面粉、卖煤气,还种着六亩地,只要能挣钱,啥都干。“有一次收谷子的时候,赶上下雨天,我和我媳妇急着抢收,回来又用刀片一个一个剪谷穗,那时日子挺难过,但也造就了我能吃苦的品质。”
家乡厚重的底蕴给予了张启瑞从事古典家具的先天优势,而作为农民吃苦耐劳又磨炼了他的意志,他和晋作家具结下了不解之缘。
榫卯之间
破茧而出的新生机
1995年,西中黄村的老乡在北京从事古货交易,张启瑞跟随老乡,开始走街串巷收购拴马桩、建筑部件、老家具。后来,张启瑞接到了为国外客户仿制清代铁艺油灯的订单。铁艺的制作靠铸造完成,需要照着图样先用木工制作好模具,再以此为基础制作“范”,张启瑞就是木工出身,“模”的制作得心应手,“范”的制作却屡战屡败。或许是骨子里不服输的韧劲,促使张启瑞白天种地、送煤气、装玻璃、打家具,晚上便挑灯钻研制作“范”。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他的努力下,铸造出精美的器物,如期交了差。
“当时一下赚了3000多元,那是一大笔巨款,我还设计把铁篦子拴上铁丝改造成花器批发到国外,也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后来我就时不时通过老乡给国外供货,也开始接触‘审美’这个概念;同时,我还在周边收购家具、修复古家具。那时候并没有晋作家具的认知,但是对当地家具的结构、器型、气质把握上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渐渐舍不得再出售手中的旧家具。”张启瑞对于晋作家具热爱的苗头就这样产生了。
2000年,张启瑞到北京朝阳区吕家营与老乡合伙建厂,专营家具。3月下旬,刚开始几天没有订单做,等接了个2万元的大单后,张启瑞兴奋得睡不着,“当时厂子房租一年一万七,这单一完成,房租就有着落了。”张启瑞整天低头做活,在锯子、刨子发出急切的声音中,一件件精致的椅子、柜子、床慢慢成型。一个月后,最后一件货完成,他抬起头发现柳树已经发芽了。在菜市场的秤上一磅,他整整瘦了30斤。
在吕家营,张启瑞开始研究全国各地、各流派家具的特点,木作技艺更加娴熟,对古典家具的感悟和情感也越来越深。当时,中央美院城市设计学院开设了“家具设计”课题,学生们设计出图纸,需要找人代工才能完成毕业课题。张启瑞接了这份订单,常常只收材料和工费成本,一方面他体恤学子的不易,一方面他想与北京顶尖的古典家具设计师们交流碰撞,并通过他们提升知名度。
工艺好、价钱合理,中央美院的师生们为张启瑞做了大量的宣传,很多国内顶级设计师、企业家、收藏家等都开始寻求合作,张启瑞在北京一步步站稳了脚跟。
2008年,张启瑞独资成立了北京晋源古韵木艺有限公司,担任总经理和技术总监,仿古家具的设计制作、陈展布展成为经营主体。当年,他就参与了奥运会鸟巢展馆家具陈设的布展,参与了国际奥委会主席办公家具的修复;2009年,参与了北京故宫博物院“镖箱底座”的修复;又承接了马连道茶城家具制作的订单……
在张启瑞眼里,订单无论大小,他和他的团队都要用匠心做好每一件家具,进行每一次修复,设计每一次展陈,最终获得了市场的充分认可。
薪火相传
晋作家具的新图景
“老家还有许多有这门手艺的人,老家的租金、政策都很好,为什么不能回老家发展?”2016年,打拼多年的张启瑞做了一个重要决定:把工厂迁回西中黄老家。2016年至2017年,张启瑞在北京与山西之间辗转,直到家乡的车间建成,能够满足生产,才彻底回乡经营。
2017年春节刚过,张启瑞接到故宫博物院电话,邀请他参与故宫建福宫空间的家具陈设项目,该项目要将建福宫打造成以《四库全书》为主题的文化空间。张启瑞主要承担建福宫空间的家具制作及陈设任务,他以明式家具及清乾隆时期的文渊阁内的通顶金丝楠书柜为设计参考进行布局,力求呈现出传统书房的古拙典雅。45天,张启瑞和团队高质量完成了高4.5米的静怡轩、延春阁胡桃木制通顶书架、敬胜斋落地屏等项目。
2018年,“晋源古韵”又与故宫博物院合作,完成了故宫文华殿、南大库、武备馆、珍宝馆、钟表馆的相关项目,还为太原博物馆故宫文创馆展厅布置家具;
2019年,与故宫博物院合作实施了青岛海上皇宫项目;
2021年,与故宫博物院合作完成了绍兴青藤书屋、徐渭故居项目,他把中国古典家具的美通过故宫这个最大的平台,展示给全世界……
“我们晋作家具朴拙大气、用料厚重,是古典家具最高峰‘明式家具’在北方的典型代表,目前已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我把厂子迁回来,也想在晋作家具的故乡将晋作家具做出名堂。”张启瑞说。
除了宣传推介晋作古典家具,2018年,张启瑞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21年,他又全票当选为西中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选举中,他没有铿锵的诺言,只用最普通的语言阐述了自己低头干事的态度,默默扛起了带领群众一起建设家乡的重任。
上任后,张启瑞一手抓文化一手抓经济。为了解决村里的用水问题,他多次与水利部门对接,垫资新修了水井,解决了群众吃水、浇地问题。修进士院、恢复天池,张启瑞咨询相关专家、亲自操刀设计还原了西中黄村古建筑图纸。
张启瑞还有一个更宏大的想法,与国内大型文旅发展公司合作,恢复西中黄村的所有古建筑、城墙,将其打造成一个集文化、休闲、晋作古典家具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文旅项目。
木头的年轮从不会停止生长,正如襄汾的匠人始终在榫卯间寻找答案。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普通农民,成长为临汾市工艺美术大师,为北京奥运会、“一带一路”、北京故宫等国内重量级项目提供古典家具服务,到肩挑振兴乡村的重担,张启瑞在更大格局上为“传承”添上注脚,这是对晋作古典家具的弘扬,也是对西中黄古村落的恢复、对这片土地上风土人情的延续,更是对带着大家奔向更好明天的期许和实践!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