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马鞍的故事

2025-07-11 10:14:48 来源:临汾新闻网  

马鞍的故事

□ 张步军

  红军回师陕北,途经永和石家湾村。敌机尖啸着俯冲而下,一颗炸弹在运送物资的马队中轰然炸响。硝烟散尽,一位年轻的红军战士倒在了血泊中,一同倒下的还有一匹驮马。

  这战士是个高高瘦瘦的后生,名字已无人知晓。石家湾村的人们只记得,他脸上总带着腼腆的笑,话语不多,干活却极是认真,村里人都暗暗称道。孩子们喜欢围着他,他从不嫌烦,耐心地给他们讲外面的世界,讲红军的理想。那笑容连同他温和的话语,成了村民们心头一道温暖的印记。

  石家湾的百姓,与红军早已亲如一家。平日里,红军帮他们耕地、挑水、修房。此刻目睹战士牺牲,那痛楚如同刀绞。

  村里的长辈们聚在低矮的屋檐下,商议如何安葬这年轻的英魂。老村长李大爷花白的胡子因悲愤而微微颤抖,眼眶通红:“天杀的敌机!红军是为咱百姓,为打鬼子才遭此大难!咱得让这娃走得安心,体体面面!”众人含泪点头,悲愤在沉默中凝成一股力量。

  安葬那日,全村男女老少默默相随。战士的遗体被轻轻抬上村后绿树环绕的山坡。阳光慷慨地洒落,清风温柔地拂过——乡亲们觉得,这是个好地方,英灵可得安息。

  壮实的后生们挥动锄头,沉稳有力地挖着墓穴。女人们蒸好白面馍馍,煮了平日舍不得吃的鸡蛋,虔诚地摆放在墓前。孩子们懂事地肃立一旁,小脸上满是哀戚,泪珠无声滚落。

  就在人们沉痛安葬战士时,有人发现了那匹被炸死的马。它僵硬的躯体上,依然牢牢缚着一副马鞍。那鞍,皮料考究,打磨得光滑油亮,上面镌刻着朴拙的花纹,透着一股不凡的气息。

  李大爷凝望着马鞍,眉头紧锁:“这是红军的东西,定有大用。队伍走得急,日后必会来寻。咱们得替红军收好它,绝不能让敌人得了去!”

  村民们心领神会。他们在村后一个隐秘的山洞里,寻了个最深的角落,用厚厚的干草和沉重的石块,将马鞍严严实实地掩藏起来。为防不测,只有几位最可靠的村中骨干,知晓这沉甸甸的秘密。

  然而,敌机的轰炸引来了嗅探的豺狼。一群国民党兵气势汹汹地闯进村子,挨家挨户翻箱倒柜,将村民驱赶到村口,厉声喝问:“说!红军留下了什么东西?交出来!敢藏私,让你们吃不了兜着走!”

  村民们低着头,死一般的寂静。李大爷挺直佝偻的腰背站了出来:“老总,红军走得干净,啥也没落下。” 兵痞头目一脚踹在李大爷腿上,恶狠狠地骂:“老东西,骨头挺硬?查出私藏,老子屠了你们全村!”

  沉默。只有粗重的呼吸和紧握的拳头,无声诉说着不屈的愤怒。敌人将村子翻了个底朝天,一无所获,最终悻悻而去。

  敌人并未死心。往后的日子,骚扰、威胁接踵而至。石家湾的百姓,却像黄河岸边沉默的磐石,任凭风浪拍打,始终紧咬牙关,将那关于马鞍的秘密,连同对红军的承诺,深深埋藏在心底最深处。

  那些艰难的日子里,村民们的心贴得更近了。白日里,他们如常耕作,仿佛一切如旧;夜色深沉时,便悄然轮值,无声地守护着山洞,守护着那份比生命更重的托付。

  岁月如黄河水,在石家湾村旁无声流淌。一年年过去,藏着马鞍的山洞,成了村民们心中神圣的禁地,无人轻易靠近,唯恐惊扰了这份深藏的忠诚。

  村里的孩子渐渐长大。从父辈口中,他们知道了那场空袭,知道了山坡上长眠的年轻战士,知道了山洞深处那个关于“红军马鞍”的秘密。这些故事,如同饱满的种子,在心底生根发芽,滋养出对红军深深的敬仰与向往。

  当年围在战士身边的小虎,已长成敦实的汉子。他时常凝望村后的山坡,想象着那位笑容腼腆的战士的模样,心中悄然立誓:长大了,也要做红军那样的人,守护家园,守护百姓。

  时光荏苒,石家湾通了电,修了路,年轻人开始走出大山。然而,无论走得多远,那山坡上的坟茔、山洞里的秘密,始终是游子心头沉甸甸的牵挂。

  有一年,村里来了位挂职锻炼的大学生,名叫赵刚。他对村里的历史充满兴趣,很快从村民的讲述中捕捉到了“红军东征”和“马鞍”的线索。这个故事深深震撼了他。

  赵刚开始了寻访。他叩开一扇扇老屋的门,倾听老人们含泪的回忆;他埋首于泛黄的史料,追寻那段烽火岁月。他了解到,红军东征播撒了抗日的火种,赢得了民心。石家湾的百姓,正是这伟大历史的亲历者与守护者。他对红军的敬意,在史料与口述的交织中日益厚重。他将收集的素材整理成文,发表在地方报上。文章刊出,激起千层浪。石家湾村民守护马鞍的坚韧与深情,感动了无数读者,也让尘封的东征历史焕发出新的光芒。

  不久,永和县决定修建红军东征纪念馆,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消息传到石家湾,整个村子沸腾了。村民们觉得这不仅是对红军的崇高纪念,也是对他们数十年无声坚守的最大肯定。

  年迈的李大爷,身体已大不如前,听到消息时,浑浊的双眼骤然亮起光芒。他召集起村里的年轻人,声音虽弱,却字字千钧:“红军为咱流了血,舍了命。如今要建纪念馆了,咱得把马鞍献出去!让世世代代都记住红军的恩情!”

  年轻人齐声应和。在一个阳光和煦的日子,石家湾的村民怀着无比庄重的心情,再次来到那熟悉的山洞。拂去岁月的尘封,搬开沉重的石块和干草,那副珍藏多年的马鞍,终于重见天日。时光仿佛凝固,马鞍的皮革依旧散发着温润的光泽,那朴拙的花纹,无声诉说着过往。

  村民们用最干净的布,一遍遍,极其轻柔地擦拭着马鞍,仿佛在拂去历史的尘埃,又像是在抚摸那段刻骨铭心的岁月。

  当村民们将马鞍护送到崭新的红军东征永和纪念馆,工作人员肃然起敬。他们郑重地接过这沉甸甸的文物,指尖划过温润的皮革,眼中满是感动与崇敬。

  “这副马鞍是红军东征历史的珍贵见证,更是你们对红军如山恩情的无言诉说。请放心,它会在纪念馆里,向后人讲述这永不褪色的故事。”工作人员声音微颤。

  红军东征永和纪念馆开馆后,参观者络绎不绝。来自石家湾村的马鞍,被精心陈列在白马标本的背上。每天,讲解员都会在它面前驻足,向游客讲述这个关于牺牲、守护与承诺的故事。听者无不动容,或热泪盈眶,或陷入沉思。红军的英勇无畏与百姓的赤诚守护,在这里交织成最动人的篇章。

  一日,一位白发如雪的老人,步履缓慢地来到马鞍前。他久久伫立,凝视着那熟悉的轮廓,泪水无声地滑过布满皱纹的脸颊。

  讲解员轻声上前询问:“老人家,您和这马鞍……”

  老人缓缓转过身,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颤抖:“我……我就是当年东征队伍里的一个兵。那年撤离,情势危急,许多辎重都顾不上了……真没想到啊,石家湾的乡亲们,竟把这副鞍子,守了这么多年……”他哽咽着,“这份情,我们红军,永世不忘!”

  老人的话语,让周围瞬间安静下来,继而响起由衷的掌声。人们围拢过来,听他讲述当年在石家湾的点滴。老人回忆道,那时粮食奇缺,是村民们省下自己的口粮塞给战士;是乡亲们腾出最好的屋子让他们歇脚。石家湾,在那个艰难岁月里,给了他们最温暖的庇护和最坚定的支持。

  老人在纪念馆里流连了许久,目光抚过每一件展品,仿佛在与老战友重逢。临别时,他在马鞍前深深鞠躬,又朝着石家湾的方向,再次俯下身去。他说,要把这个故事带回去,讲给更多人听,让红军精神薪火相传。

  石家湾守护马鞍的故事,如同插上了翅膀,越传越广。它成为军民鱼水情深的时代象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在石家湾村,红军的故事被写进学校的乡土教材。每年清明,师生们都会列队登上村后那绿意盎然的山坡,在无名战士的墓前献上鲜花,鞠躬默哀。童稚的脸上,写满对先烈的敬仰。

  村里还自发组织起一支义务讲解队,常常前往纪念馆,用带着乡音的话语,向八方来客讲述他们村庄的故事,讲述那副马鞍承载的岁月。他们希望,让更多人了解历史,珍惜今日来之不易的安宁。

  如今的石家湾村,已成为一处追寻红色记忆的热土。慕名而来的游客,在这里感受历史的温度,体味淳朴的民风。村民们热情依旧,把每一位来访者视为亲人,向他们娓娓道来那段镌刻在血脉里的往事。

  村口,一块朴素的石碑静静矗立,上面镌刻着:“铭记红军恩情,传承红色基因。”这石碑,如同一位沉默的守护者,见证着石家湾的沧桑变迁,也无声地诉说着一种精神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代代相传。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