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还记得曾经的暑假吗

2025-08-08 10:27:45 来源:临汾新闻网  

还记得曾经的暑假吗

□ 韩亚丽

  又到了一年暑假季。当弟弟一家人正为小侄儿报哪个辅导班、选哪些课程而纠结时,我的思绪忽然飘回了童年。那是一个没有手机、没有WiFi、没有“内卷”的年代,暑假的快乐简单而纯粹。一本薄薄的《暑假作业》,就是学校留给我们的全部任务,若是认真写,一周便能完成。剩余的日子,全是自由与欢愉。

  细细回想,那时的快乐触手可及,游戏的道具大多长在野地里。一根柳条能编成花环,几根狗尾巴草能缠成戒指;男孩子们爬树掏鸟窝、摘野果、滚铁环,女孩子们跳皮筋、丢沙包、玩“抓骨头核”(注:“骨头核”是羊后腿膝关节的一块特殊形状的小骨头,方言读音接近“hú”。这块骨头大体上像个较扁的长方体,4个面形态各异:凸起的叫“鼓肚”,凹陷的叫“洼肚”,两个侧面一个像“花生”,一个像“耳朵”)。四个骨头核,一个乒乓球,从抓一到抓四,最后一把抛起,手心稳稳接住——那副骨头核被我玩得光滑圆润,成了最珍爱的宝贝。跳皮筋、丢沙包能玩到夕阳西下,直到奶奶在巷口喊吃饭,才依依不舍地回家。

  没有补习班的年代,整个村庄都是我们的教室。在玉米地里捉迷藏,在打麦场上滚铁环,知了壳能换零花钱,野果摘下来擦擦就吃。遇上下雨,随手扯个化肥袋往头上一披,踩着水洼跑去找伙伴,笑声溅得比雨点还高。

  夏夜的星空下,萤火虫是提着灯笼的精灵。我们躺在凉席上,啃着沙甜的西瓜,听奶奶讲《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武松打虎》的故事,惬意无比。村口麦场的露天电影总是挤满人,从《小兵张嘎》到《少林寺》,场场不落。偶尔蹭邻居家的电视看当时流行的港台剧《霍元甲》,荧幕上的江湖让每个孩子都热血沸腾。黑白电视纵然飘着“雪花”,却不妨碍我们为“迷踪拳”欢呼到嗓子沙哑。看《射雕英雄传》,男生们仿佛都成了侠义的郭靖郭大侠,女生们也觉得自己该像聪明古怪的黄蓉。那时的我们,与泥土为伴,与虫鸟为友,健康很近,烦恼很远。写完一本《暑假作业》,余下的时光全是蹦蹦跳跳、放飞自我的悠闲岁月。

  如今的孩子们,时间被切割成补习班和兴趣课的方格。家长们一句“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让暑假成了当代学生的“第三学期”。偶尔的放松快乐似乎只剩手机和游戏,野草、溪流和星空成了遥远的传说。现在的孩子认得王者荣耀里的所有英雄,却分不清麦苗和韭菜。多想他们也能经历我们曾经的时刻!多想告诉家长们:真正的起跑线,或许是让童年沾染些泥土气。不必害怕他们“浪费”时间,让奔跑的脚步沾上草叶的清香,让眼睛学会捕捉萤火虫的微光,让心灵记住风吹过麦浪的声音……这才是生命最初的诗意。

  《小王子》里说:“所有的大人曾经都是孩子,虽然只有少数人记得。”当我们一遍遍叮嘱孩子“别输在起跑线上”时,或许应该先问问:究竟想让孩子奔赴怎样的终点?那些在田野里疯跑的下午,那些数着星星入睡的夜晚,不正是童年最珍贵的必修课么?

  我们怀念30年前的暑假,其实是在怀念那个无忧无虑的自己。时光虽无法倒流,但我们仍能为孩子种下自由与快乐的种子。我非常喜欢梁晓声在《人世间》中的一段话:“孩子若是平凡之辈,那就承欢膝下;若是出类拔萃,那就让其展翅高飞。接受孩子的平庸,就像孩子从来没有要求父母一定要多么优秀一样。”童年不该只有试卷和压力,也需要柳条编的花环、雨后的水洼以及仰望星空时那份纯粹的惊喜。

  这个暑假,不妨让孩子试试我们的童年——从放下手机,奔向一场落日开始。让他们去掬河水的清凉、去捕田野的清风、去听蝈蝈的鸣唱。多年后,他们会明白,这才是真正的暑假生活。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