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不了油粉香
□ 崔海昀
油粉饭是家乡襄汾的一道美食,醇香酸爽,每每想起,心里都会涌上暖暖的感觉,以及对家乡亲友们抑制不住的思念。
那年冬天,正处于人生低谷,心情黯淡,好在身旁有两位闺蜜陪伴,多了许多慰藉。下班后,三人常常驱车几十里,去吃一碗油粉饭。在襄汾县城丁陶路一家小小的店面里,点三碗油粉饭,拼一盘拌羊粉、拌豆芽,便坐在桌子旁等。不一会儿,三碗热气腾腾的油粉饭就端上了桌,上面撒着香喷喷的芝麻盐,碧绿的香菜,红红的辣椒油,看一眼就馋得垂涎欲滴。
吸引味蕾的还远远不止这些,油粉饭的食材十分丰富,有小米、五花肉、绿豆、黄豆、花生米、海带、豆腐、白萝卜,各种食材在发酵好的绿豆浆里翻滚交融,散发出一种独特的味道——五谷的馨香加上新鲜白萝卜的清甜,汤汁浓白,润心润肺。尤其是寒风凛冽的日子里,吃一碗下去满头冒汗,浑身舒坦。闺蜜调侃:没有什么问题,是一碗油粉饭解决不了的。
记得那次,朋友得知我在一家油粉店,特送来家乡酒庄的葡萄汁,带来更多温馨和快乐。幸得那时的几碗油粉饭,幸得闺蜜、朋友的陪伴鼓励,悟出了人生还有许多美好的事物,还有人与人之间珍贵的情谊,值得继续期待和前行。
因为家乡的一碗油粉饭,也生出了许多自豪感。每每有朋友去襄汾陶寺遗址博物馆、丁村民俗博物馆等地参观研学,问起当地美食,总会兴致高涨地为他们介绍油粉饭、东山臊子面等特色面食,并热情地请他们前去品尝。
一次与几位同事去运城采访,路过襄汾,同事们便闹着要吃油粉饭,无奈那天时间不对,街上的油粉店都打烊休息,未能如愿,只好遗憾离开。此后许多日子,大家都心心念念。好在终于有个机会,家乡的一位好友机缘遇见,请同事们吃到了地道美味的油粉饭,算是将油粉饭的传说变成了现实,也了了一个许久的心愿。
去年春天,榆钱吐翠的时节,回老家采访,喜得两袋油粉,回家便架起大锅,做起了油粉饭。闻到油粉香,左邻右舍都聚拢在一起,一人捧一碗油粉饭,吃得欢畅而热闹,其乐融融。
一次回襄汾开会,中午吃饭时和同学、闺蜜相约一起去吃油粉饭。饭桌旁聊了好久,共同的家乡情怀,将我们的心紧紧联系在一起。作为襄汾人,都想为家乡的文化事业做些什么,以自己的方式,回报生养我们的这方热土。
秋色渐浓的时节,崇山下的头茬萝卜又该熟了。院前的一块空地上、路旁小小的山洼里,随处可见它们绿色的缨子。
已满头白发的婶子大妈们,在田里拔一个个萝卜出来,搓去泥土,绿白相间的萝卜汪着一团水汽。虽然暑天里干旱少雨,这些萝卜却没有缺了水。婶子大妈们像对自己家里的孩子一样,晌午拎桶水,下午端个盆,总是有意无意地记着它们,浇灌它们,看它们一天天长得粗壮、水灵。
磨坊里的豆腐,也用卤水点制得瓷实醇美。田里的谷子、绿豆也到了收获的季节,只等一锅油粉,将各种食材汇集在一起,做出酸香开胃的油粉饭。朋友说,油粉饭可以中和海鲜、五花肉、菌类等各种美味,食材越多,滋味越醇厚。
一道美食,和家乡、文化、团聚、亲情紧紧联系在一起。如此土气又如此暖心贴胃。汇合着崇山脚下素常食材的清香,氤氲在熟悉亲切的乡音中。是乡愁,也是丁陶故土对游子们不变的召唤。游子们一茬茬走远,油粉饭还在,在故乡的街巷里,在寻常人家的餐桌旁,留住了岁月的温情,留下了游子的故土情怀以及千里万里的牵念和回想。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