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烛光里的故事

2025-09-12 11:02:12 来源:临汾新闻网  

烛光里的故事

□ 秦焕苗

  得知初中时的班主任卢晓云老师今晚从北京回来看望大家,同学们早早站在酒店门口,向远处张望……

  路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城市的喧嚣像极了一首长长的交响曲,演奏着激荡人心的旋律。三十多年过去了,那时那个刚从大学毕业,朝气蓬勃,如夏花儿般灿烂的卢晓云老师,如今会是什么样子呢?

  华灯初上,微风习习,橘黄色的灯光温柔地笼罩着迫不及待的同学们。终于,一辆黑色的轿车停在我们面前,卢老师款款地从车上走下来,还是那个熟悉的身影,同学们呼啦一下迎上去,老师激动地叫着名字和大家一一拥抱。让大家惊奇的是,在场同学的名字她都能叫上来。我想多年来她一直惦记和关注着每一位同学,肯定经常翻看照片,要不怎么三十多年后仍然能认出我们每个人?

  大家簇拥着老师走进酒店,特意给老师点了一个木瓜燕窝,我们围坐在她的身旁叙说着别后的点点滴滴,一切仿佛又回到了从前。

  那一年,我们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临汾一中初一122班,这是这所重点中学初一年级的尖子班,我们的班主任就是卢晓云老师。她是北京知青,后来考上了山西师大,毕业后就分到临汾一中任教。二十多岁的卢老师很漂亮,白白的皮肤,婀娜的身姿,大大的眼睛,尤其让人折服的是她卓尔不群的气质,高贵而典雅。她的口才极好,出口成章又富有激情,并且很有说服力。她当时说的许多话,多年以后的今天仍然是我们许多同学的座右铭。她思维敏捷,思想有前瞻性而且不落窠臼,对我们的成长阶段以及一生都有着重大影响。她是北京人,首都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博大胸襟化作雨露渗透在她的血液里,滋润着她身边懵懂好奇的少年,辉映着学生们一生的天空。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我们国家扫除了阴霾,但因长期受“左”的思潮影响,人们的思想仍然禁锢在某些死角里,得不到阳光的照耀。当时我们只有十三岁左右,正是含苞待放的年龄,但女孩子们不敢穿花裙子,不敢扎蝴蝶结。男女同学坐同桌却不说话,形同陌路,生怕多说几句话就会被视为有“问题”,每张桌子上都画一条“三八线”,不敢越雷池一步。现在回想起来真有些荒诞又可笑,那年代却是真实地普遍存在着,整个学校乃至我们所在的城市似乎并没有人关注这个问题。这种怪现象没能逃过卢老师敏锐的眼睛,开学一段时间后,老师专门召开一次班会,她说:“我们的国家已走进了一个新时代,你们应该彻底推倒思想上的藩篱,打开思维的天窗,让清风吹进来,让阳光射进来,只有这样,才能茁壮成长,才能长成参天大树。爱美是女孩子的天性,大胆地把你们的花裙子穿起来,活泼是男孩子的专利,放飞心灵才能体现青春的风采。”从那以后,“三八线”被彻底“拆除”,“花裙子”翩翩舞起少女的美丽,班里的气氛越来越好,同学们之间团结友爱,学习成绩不断提高,这次“思想大解放运动”给班里带来勃勃生机。

  每一个花样少年都有梦幻般的思绪,向往大自然的美好,渴望在天上飞。卢老师不愿我们像笼中的小鸟,她要我们长出翅膀,学会在蓝天下翱翔。春天,她会带我们春游,或参观名胜古迹,增长知识,或远足踏春,享受四月的风和日丽。我们最喜欢的是野餐,在山脚下插上少年先锋队队旗,支起锅灶,燃起篝火,自己做饭,不管味道如何,吃着都别有一番滋味。那份满足,那份快乐,那份纯真,多年以后我们依然不断地回味,不断地叙说。初中的日子留在我们记忆里的是一首美丽的小诗,一首动人的歌。

  如今,我们都已进入中年,当年老师在我们幼小的心灵里播种下希望的种子,已经开花结果。今晚,年过花甲的老师就坐在我们中间,灯光映着她的丝丝银发。面对眼前的桃李芬芳,老师由衷地对我们说:“活到六十岁,我才真正体会到人生的真谛,幸福的人生不是说权力有多大,金钱有多少,而是要用一份爱心去细细地品味。你们现在无论做什么工作都是一样的,没什么高低贵贱之分,脚踏实地地做好自己的事情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二十几岁时,我觉得自己天生栋梁,应该远走高飞;三十几岁时,我沉浸在为事业奋斗的艰辛中,错过了对许多美好景致的体验;四十几岁时,我什么都想开了,觉得人生没有什么事情过不去;五十几岁时,我觉得重要的是要有个好身体,健康平安才能拥有多彩的人生;年过花甲,我体会到最珍贵的是亲情和友情,最大的幸福就是在温暖中度过生命的每一天。”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三十年后的今天,老师依然不忘用她的切身体会,启迪和教诲已是知天命之年的学生,她的话句句都发自肺腑,让我们有一种久违了的感慨!

  记得那时,大家最爱唱的一首歌是《让我们荡起双桨》,这是卢老师教给我们的,她说这是她上中学时最流行的一首校园歌曲,这首歌伴我们度过初中生活。那夜,我们和老师一起又唱起了这首熟悉的歌儿,所不同的是,曲调中夹杂了几多沧桑,几多离愁。

  夜深了,我们坐在老师身旁久久不愿离去。卢老师和大家相约,等我们退休了,一起去北京聚会。

  这些年,我们一直盼望着这一天的到来,虽然漫长,但好在如今通讯便利,微信群里老师和同学们经常互动,分享着日常的喜怒哀乐,像极一个热闹的大家庭。十三岁时点亮的那支红烛,一直在我们的生命里燃烧着,明亮而温暖。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