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时节话收获
□ 韩亚丽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七个节气,也是第一个带着“寒”字的节气。“寒”只需在唇齿间轻轻念出这个字,便仿佛呵出了一团白雾——是啊,到了寒露,就是深秋,天气由凉转寒,此时,才能真正感受到秋天的萧瑟之气。
在所有的节气里,我对寒露怀有最特殊的情感。儿时体弱,每到这时,奶奶总会早早为我套上厚厚的秋裤,还要把裤脚仔细地掖进袜筒。她一边整理我的衣角,一边絮絮叮咛:“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现在不注意,将来腿疼了可别埋怨。”那时只知道乖乖听话,长大后翻阅中医典籍,才懂得这朴素话语里蕴藏的深意——脚踝处是三阴交、太溪等重要穴位汇聚之地,若受寒邪侵袭,轻则气血运行不畅,重则可能埋下风湿的病根。
奶奶心里装着整本农耕的智慧。“白露种高山,寒露种平川”,她这样解释:寒露时节平川地区的气温,恰如白露时节深山里的温度,正是播种冬小麦的黄金时期。在晋南平原的故乡,每逢寒露,便能看见拖拉机在广袤的田野上欢快地奔跑,犁铧翻起深褐色的泥土,空气里弥漫着清新的土腥味。“小麦种在寒露口,点一碗,收三斗。”奶奶总说播种要把握火候,太早麦苗冬旺,来年反而不壮;十月上旬,不早不晚,恰是天地之气最相宜的时节。
就在这些充满智慧的农谚里,年复一年,我对脚下这片土地滋生出难以名状的情感。它沉默如哲人,却慷慨似慈母,用五谷养育着一代代农人。因此每到寒露,我总会格外牵挂——此时的播种可还及时?这牵挂关乎明年的收成,关乎粮仓的盈虚,更关乎千家万户灶台上升起的炊烟。
寒露,是大自然馈赠的诗意时刻,也是大地与农人共同谱写的丰收乐章。漫步田间,稻穗谦逊地低垂着头,在秋风中泛起金色的波浪;果园里,累累硕果挂满枝头,散发着醉人的芬芳。还记得童年时,站在田埂上就能听见玉米地里“咔嚓咔嚓”的脆响。大人们在齐人高的玉米秆间穿梭,筐子里渐渐堆起金灿灿的收获,汗珠顺着笑纹滑落,那是丰收特有的喜悦。如今,大型收割机轰鸣而过,片刻间便将整片玉米地变成金黄的籽粒。效率确实高了,人也轻松了,只是那份亲手触摸庄稼、感受土地脉动的喜悦,却随着时代变迁渐渐飘远。但我始终相信,无论农耕方式如何变革,对土地的眷恋、对丰收的期盼,永远镌刻在农人的基因里。
寒露时节,不仅是自然的丰收,更是心灵的收获。站在田边望着沉甸甸的稻穗,总会想起“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古诗。每一粒粮食都凝结着农人的心血——他们顶着烈日插秧,冒着风雨除草,用汗水浇灌希望。这大自然的规律,何尝不似我们的人生?唯有在春天虔诚播种,用心耕耘,才能在秋天收获圆满。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愿我们在这如画的秋光里,都能成为勤劳的耕耘者。相信每一滴汗水,都会在属于自己的季节里,酿成最甜美的果实。让我们在秋风中学会沉淀,在变迁中坚守初心,以从容的姿态迎接生命的每个阶段。愿所有的努力都能“颗粒归仓”,愿时光的流转,都成为生命绽放的养分。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