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幸福,在眺望的眼眸里

2025-11-01 10:11:54 来源:临汾新闻网  

幸福,在眺望的眼眸里

□ 韩亚丽

  小时候,奶奶常领我去田埂上看庄稼。麦浪在风中起伏,她却只是静静地望着远方。我不解:“麦子自己会长,有什么可看的?”奶奶的目光依然停留在天地相接处:“能望见,就是福分。望本身,就是盼头。”

  多年后,当我读乔忠延老师的《尧都土话》,才懂得“盼头”二字在汾河湾里的深意——那不仅是庄稼人对收成的期待,更是生命在时间里的姿态。春种时的盼望让汗水有了意义,秋收时的盼望让等待值得。原来,“盼”是连接此在与彼岸的桥梁,是让有限生命触摸无限可能的方式。

  曾在乡镇见过腊月练锣鼓的汉子。三九寒天,他们赤膊挥槌,汗珠在冷空气中蒸腾成白雾。我问为何如此执着,领鼓的汉子眼神灼灼:“盼正月十五呢!”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他们盼的不是某个具体日期,盼的不是锣鼓本身,是擂响时的痛快,是擂出个满堂彩的威风。这盼头,让三九寒天也变得火热。

  乔忠延老师在《岁月》中写道,人生最甜的不是糖,而是包裹糖块的糯米纸。这充满哲思的比喻道破了幸福的真相:真正的甜蜜永远存在于“即将”与“尚未”之间。就像儿时的我们存钱时,每日聆听硬币的脆响,那种充满可能性的喜悦,远胜于最终花掉积蓄的瞬间。

  现代人习惯于将幸福物化为可占有的对象——更高的收入、更大的房子、更响亮的头衔。殊不知,当幸福被压缩为既定结果,便失去了其最动人的维度。正如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所言,生命只能倒着被理解,却必须正着被经历。我们对幸福的误解,恰恰在于总想直接占有“理解”的结论,却逃避“经历”的过程。

  奶奶年复一年在地里望丰收。她说:“天天望得值当,每天都有个盼头,有个新的希望。”这份朴素智慧里,藏着存在的奥秘: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收割时的短暂欢愉,而在于耕耘时的长久注视。在这注视中,我们与可能性相遇,与未来对话,与那个更好的自己相逢。

  在这个追求即时满足的时代,我们或许更需要重温“盼望”的哲学。盼望不是被动等待,而是主动敞开;不是虚无的幻想,而是真实的参与。它让三九寒天有了温度,让平凡日子有了光泽。

  如今我终于明白,奶奶站在田埂上眺望的身影,本身就是对生命最深刻的诠释——幸福永远在眺望的眼眸里,在“尚未完成”的途中。当我们停止将幸福视为可攫取的猎物,转而学会在盼望中栖居,每一个当下便都充满了向未来舒展的可能。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