涛声承古韵 壶口续新弦
□ 徐文琦
初识壶口瀑布,是在初中语文课本里。梁衡先生在《壶口瀑布》中写下的字句,至今仍能清晰回响:“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那时对着文字想象黄河水裹挟着黄土高原的厚重,在峡谷间奔涌的模样,只觉震撼,却难知其中真味。直到38年后的今天,我以新闻专业学生的身份,带着对实地调研的热忱,踏上了这片曾让梁衡先生动容的土地。
我们此次调研,作为2025年首都大学生暑期实践“青年服务国家”调研活动的重要一环,意义十分深刻。调研历经隰县小西天、襄汾陶寺遗址博物馆等地。而后我们便乘车向西,扎入群山。车子行驶在黄河岸边的山路上,一侧是陡峭的山壁,另一侧便是深不可测的黄河深谷,浑浊的河水像一条沉睡的巨龙,在谷底静静盘踞,只有偶尔泛起的涟漪,暗示着它潜藏的力量。
刚下摆渡车,远处便传来沉闷的隆隆声,好似千军万马奔腾而过。我们随人流踩着岸边湿滑的滩石前行,石上深浅纹路揭示着黄河经年冲刷的时光印记。远望壶口,浑黄水流如幕布展下,失了平日和缓,翻滚拥挤着冲向下游,河面雾气与云层交融,天地似被这气势笼罩,让人屏息。
靠近河岸边,才懂得何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河水奔至断崖纵身跃下,撞击岩石后迸出漫天水花,如碎玉飞溅、银雾弥漫。站在岸边掏出相机拍照,水汽扑面而来,不一会儿后衣物、相机都沾了泥点,让人直观感受黄河的泥沙含量。耳畔是瀑布轰鸣,脚下土地微颤,这是黄河传递给大地的脉搏,让每个到访者都深感震撼。
恍惚间,我仿佛看见38年前梁衡先生驻足的身影。他曾以记者视角捕捉壶口瀑布的气势如虹,而今我以新闻学子目光凝望,这激流早已超越自然景观,成为承载数千年黄河文化的载体。那时的黄河或许更添原始粗犷,却与今日同样镌刻着“挟而不服,压而不弯”的精神,这正是黄河文化的厚重底色。
壶口瀑布也不再是孤立的风景,它如磁石联结黄河文化脉络与当下山西文旅发展。我们到访前几日,“《黄河回响》——纪念抗战胜利暨台湾光复80周年两岸音乐会”在此奏响,两岸音乐家以天地为幕、黄河为台,让旋律与瀑布轰鸣交织,借文旅场景唤醒民族记忆,让抗战精神与两岸血脉深情在山河间共振。
而就在今年阅兵前夕,北京长安街东单东南角的“黄河赞歌”花坛备受瞩目。顶高8.5米的花坛以黄河壶口瀑布为主景,彩绘瀑布与真水、迷雾巧妙融合,《黄河大合唱》的激昂旋律萦绕其间,再现黄河磅礴气势,将坚韧的民族精神具象化呈现。
转身离去时,身后壶口瀑布的轰鸣渐渐淡去,却在心底烙下了永不消散的回响。我们以青春的步履踏遍三晋山河,用专业的智慧为三晋大地的蜕变注入动能。当传统底蕴与创新活力同频共振,那座蕴藏千年文明、形魂兼备的新山西,终将在时代里绽放出璀璨光彩。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