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根对大地的情意

2025-11-01 10:20:16 来源:临汾新闻网  

根对大地的情意

□ 朱忆湘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在我们的思维惯性中,这样的诗句描写的应该是烟雨空蒙、温婉诗意的江南水乡了。而在我们的身边,临汾市尧都区却有一处宛若江南的鱼米之乡!

  一个初秋的上午,我们一行人来到了位于县底镇(原属贺家庄)浮峪河村被誉为“东山小江南”的明鑫达休闲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公司的创办人常明先生热情地接待了我们。

  常明是尧都区北孝村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家子弟。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常明很早就投身于商海,他以独具慧眼的商业敏锐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经过二十多年的打拼,积累了一笔不菲的财富,成为了外人眼里的成功人士。

  年近六旬的常明,本想好好享受人生的下半场,毕竟,半生的拼搏为的不就是有个舒适的晚年吗?于是,品茗养花、临窗观景成了常明的生活日常。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他原本平静的心泛起了波澜,窗外的现代化高架桥和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在他的眼中变了颜色——

  群楼林立处原本是绿油油的菜地;车轮碾压的曾是一片金色的麦田;人流熙熙的商场是昔日的一片绿荫:紫红的香椿、洁白的槐花,那是儿时最期盼的美味。常明突然意识到,扰动他内心宁静的是那根植于他血脉中的土地情结。

  2018年冬,常明经朋友介绍,承包了贺家庄浮峪河村的一百四十多亩的滩涂地,承包期二十年。当签合同时的兴奋和喜悦过后,现实的问题摆在了面前,望着那一眼望不到边的齐腰高的杂草和零星散布着的一处处水洼(那是一个个的小泉眼),常明一时竟不知从何下手。

  那一段时间他四处奔波,找专家做论证、向村民讨主意,最终形成了一个科学的经营方案:用泉水养鱼,因为泉眼小,鱼池起到蓄水的作用、再用鱼池富含养分的水养莲藕、莲池的水经过生物过滤后浇灌稻田。这样环环相扣,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经营模式。

  方案有了,但具体运作起来却是困难重重。

  开挖池塘时,当挖掘机进入后他们才发现:这是一片沼泽地,大型的机械设备根本开不进去!常明和大伙一合计,决定先打木桩,然后再铺设钢板,让挖掘机开进去,再用小推车将淤泥推出来。仅开挖鱼池、钓鱼池、莲藕池就花费了一年多的时间,而成本也大大超出了预算。

  随后是修路、清理杂草、平整土地、栽种果树,这些基础工程共用了三年多的时间,常明投入资金三百多万元——这是他的全部家当。

  做农业的苦常明是知道的。尽管有备而来,但真正遇到事情时他才明白,有些苦可以咬咬牙挺过去,有些苦却要自己咽下去。

  当初常明看中的就是这里丰富而优质的泉水资源。他有一个浪漫的设想:要把这里打造成黄土高原上的“小江南”。

  养鱼对常明来说是一个全新的业务,身边没有现成的老师,更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不识鱼性的常明,一上来就交了一笔学费。

  莲花池里养鱼,这是常明在南方看到的风景,他如法炮制,不曾想,他放进去的草鱼是食草的,一池莲藕刚刚发芽就被草鱼吃了个精光!只得火速派人去湖北重新买种子补种。

  还有一年,他从广东进了一批香蕉苗,长势喜人,叶大如盖、郁郁葱葱,但到了挂果期却发现:不结果。

  这次尝试的失败,并没让常明放弃他的江南梦。不久,他又从南方引进了一批甘蔗苗。吸取了上次的教训,常明对品种的耐寒性进行了选择,又在养护上做了一番精心安排,甘蔗在这里居然种植成功了!虽然不似南方那样茁壮,但甘甜多汁,因为生长期长,其甜度比南方的甘蔗还高。在临汾能吃上本土生长的甘蔗,真是难得的口福。

  农业生产的特点就是周期长、见效慢。刚开始的那几年,常明经常遭遇资金链断裂的危机,他一方面四处筹措资金,另一方面最大限度地压缩着自己和家人的消费空间。这位昔日的百万富翁,硬生生把日子过得捉襟见肘。面对质疑和不解,不善言辞的常明憨厚地笑了笑:会好起来的。

  是的,土地不会说谎,每一份付出都会得到它最真诚的回报。如今六年过去了,正如常明所愿,他的农庄成了名副其实的“东山小江南”——

  农庄坐落在一个山岰中,四周环山。山根下绿树成荫,春夏季,雨后的林间,一朵朵洁白的小蘑菇破土而出,一份意外的收获令人喜出望外,运气好的话,还能采到羊肚菌呢。

  从办公区通往农场的道路两旁栽种的是西梅。初秋,正是西梅的成熟期,枝桠上挂满了一串串紫色的果子,因果皮上附着一层白霜,远远望去,如紫色的玛瑙。

  池塘四周和沿山根种着桃树、梨树、柿子树、杏树、李子树、樱桃树、鸡心果树,而且都已挂果。常明的农庄从春到秋,三季水果飘香。

  一方鱼塘,聚集了无数个小泉眼,欢跳的鱼儿享受着清冽的甘泉。鱼的饲料来自池塘旁生长的苜蓿和稻糠。在泉水中生长的鱼没有腥味儿,带着特殊的鲜甜。

  鱼塘的水流进旁边的荷塘,虽已初秋,得到滋养的荷花在翠绿间仍恣意绽放,几枝尚未成熟的莲蓬高高地挺立在荷叶间,绿色的莲房里藏着一颗颗莹绿的莲子,煞是喜人。

  荷塘的水进入水渠,灌溉着一百二十亩水稻田。这时的稻子已经进入成熟期,稻穗泛起金黄,微风拂过,稻浪翻滚。走在田埂上,常明一边向我们作介绍,一边随手拔着田间的野草,他说:“这些稻田是不打农药、不用除草剂的,全靠人工拔草,当然,产量相对会低点,能收10万斤左右。既然要做绿色产品,就必须牺牲产量”。

  “绿色田园,生态农业”是常明创办农庄时就一直秉持的经营理念。农庄生产的稻米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审核,被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同时被临汾优选农旅产业协会授予“临汾优选”。

  说到农庄今后的发展,常明立即神采飞扬,滔滔不绝。他指着正在运营的垂钓池说,曾有人在这里钓到过七八斤的大草鱼呢,明年,将增加投放的品种以满足垂钓爱好者的需求;

  钓鱼池的北边正在施工的是烧烤区,预计明年春天可以营业;

  南边正在扩建的是原来的养鸡场,届时将引进孔雀、火鸡等这些在北方难得一见的品种;

  明年春天要在稻田养殖稻花鱼,孩子们可以下田捉鱼,享受丰收的快乐;

  而明年,他的五千斤生态鱼也到了上市的时候。休闲农庄正朝着天天向上的步伐前行。

  做农业的苦,饱含在每一滴汗水里,也甜在丰收的喜悦中。我们随着他的解说,跟着他的脚步,体会着他的艰辛、享受着他的喜乐。

  是的,希望就在伸手可见的明天。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