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第一次承载起这里拥抱现代文明的全部希望。
近日,笔者见到了于家咀村党支部书记于三成,他高兴地说:“通电三年来,我们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抽水上了山,磨面有机器,家家户户买了电视、通了电话,年轻人还买回了电脑,通过这些了解外面的世界,了解党的政策,思维得到了转变,头脑比以前更灵活了,想的、干的都是发家致富的大事。盏盏明灯点亮了村民的心。”
2006年实施的“户户通电”工程,让永和人民告别了煤油灯。永和电力人战盛夏、顶酷暑,用107天时间为47个自然村、908户农民架设了电缆,克服了立地条件差等困难,实现了永和“户户通电”的历史梦想。
永和县供电支公司工会主席冯永成介绍说,“户户通电”工程为改善农村生活条件、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稳定农村社会秩序、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架通了一条光明道。“户户通电”改变了农民的生活习性,晚上看电视了解党的政策、掌握致富信息的人多了,因赌博酗酒造成家庭不和的人少了;带上手电捉蝎子发家致富的人多了,走东家、串西户搬弄是非的人少了。
阁底乡东征村,是1936年5月2日毛泽东率领红军回师时在永和居住过的村庄之一。1981年,在永和县有关部门努力下该村通了电,但只是晚上定时送电,用于照明。2007年“长明电”的开通,给这个山村注入了活力,红枣特色产业和红色旅游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该县投资修建的红军东征永和纪念馆,成为全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东征村因地制宜发展红枣树8万株,实现了人均百株枣的目标,同时,聘请了有关专家对枣农进行理论培训,实地指导,对全村8万株枣实行科学管理,使全村红枣产量明显提高。为了更快地发展旅游事业,永和县投资30万元铺设了从阁底到东征村的油路,并对公路两旁进行了绿化,栽植桧柏1500株,使游客不管雨天、雪天照样观光。同时,安装了远程教育设施,并定时对党员和群众进行培训。2008年,该县修建了集文化、教育、卫生、办公、超市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大楼,安装了路灯14盏,开发了农家宾馆和农家饭店,使全村面貌焕然一新,成为全县新农村建设的样板村,被上级部门授予“文明和谐村”、“平安村”等称号。
永和县供电支公司党支部书记崔秀生说:“永和全县有79个行政村、304个自然村,2000年以前还有一些山庄窝铺没有通电,通电村大约占到60%。近年来,公司上下齐心协力,争取资金,克服种种困难,使全县实现了村村通电、户户通电。电改变了农民的生活习惯,夯实了农村发展的基础,增强了农民的学习兴趣,成为农村发展、农民致富的‘催化剂’。”永和供电支公司经理虎卫滨介绍,近几年来,永和电力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先后实施了“两网改造”、“户户通电”工程、县城电网改造工程、电气化及路灯亮化工程,总投资达2700万元,是1977年通电以来总投资的1.2倍,相当于再造了一个永和电网。
电力事业的发展,带动了永和经济的发展。永和县城规模由1978年不足2平方公里扩展到5平方公里,全县城镇人口净增1万人,新建了城东路、滨河路、青少年活动中心等街道场所,临街一层建筑建成二层以上,县城东西山得到绿化,占地规模和人口规模扩大了3倍,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基石实现了“水、电、路、讯、视”五能,全县拥有移动电话、固定电话、小灵通用户2万余户,宽带上网用户1172户。曾经“地处偏远,交通闭塞”的永和县,如今已是交通畅通、路网密布。永和关黄河大桥的建成、省道328线永和段的贯通,进一步加强了秦晋两省的经济文化交流。沿黄干线公路、沿黄旅游公路的修成,将过去的交通死角变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要道,从根本上改变了永和封闭落后的状况。如今的永和,7个乡镇、79个村初步形成了枣区路、循环路、出境路、资源路、通村路相互贯通的公路网络,新型产业和文化旅游呈现出勃勃生机,一个走向富裕的新永和必将展现在世人面前。(通讯员厚永建 任军锋 任建栋 陈爱红)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李甲】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