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究竟有什么用,为什么读书?曾几何时,父辈们就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只要你学富五车,才华横溢,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古训教导我们,老一辈人心怀的是一种朴素的读书感情,是在追逐个人的荣华富贵。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不断丰富,明白的道理不断增多,我们逐渐意识到,书不仅仅是为自己读的。翻开历史的画卷,古人对读书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好处的认识十分到位。
如孔子学说的正统儒者认为读书是为更好地做人、立身、处世,其目的是为致用,只有这样,读书才能有益于世界。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贤君,他就认为读书对治世很重要。康熙在历史上被称为“圣学高深、崇儒重道”的皇帝,是满清文化的第 一个最有学问的高级知识分子,而在中国皇帝中学识渊博的也以他为最。由于他勤于学习,故而学识渊博,学贯中西,文武双全。岳飞小时候非常好学,尤其喜欢读《左氏春秋》和《孙子兵法》,岳飞为学的特点是能学以致用,而在用中又学。范仲淹吟唱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绝唱。周恩来总理青年时期就发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呐喊。纵观古今,芸芸众生读书,不是为了“黄金屋”,不是为了“颜如玉”,而是为了丰富知识,提高国民素质,增强国力。读书的好处,小而言之,可以让人们懂得仁者爱人、因缘际会和修身养性的道理,大而言之,读书可以让人们读出一副好心肠,读出一副硬骨头,使人不仅关注自己,还关注他人;不仅关注现实,还关注未来,使人立场坚定,信念牢固,视野开阔,目光敏锐。由此可见,读书的益处,对人对社会,无论怎样强调都不过分。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在加快,知识更替在加快,社会竞争也日趋激烈。不学习、不读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跟上社会的脚步,跟上时代的步伐。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是心灵的超越;行万里路,是身体的超越。读书和行路或许可以在这有涯与无涯之间搭建一座桥梁。或许只有把行动和读书结合起来,这样我们才会对社会、对人生有更好的、更准确的理解。
读书是为了陶冶情操;读书是一种自觉,一种自然,也是一种人格所致。呼吁全社会开展读书活动,让全民读书活动推动国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实现,愿读书成为现代人的一种时尚。(作者:刘京健)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贾亮】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