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在生活中是真实、善良、美好的体现,如平静、冷静、安静、文静、恬静、雅静等等。在日常生活中能处处保持平静的心态,不但可以意静守窍,把握身体气血运动的全面平衡,以达到养心健身的功效,而且还能全面、仔细地考虑问题,有助于处理好周围的一切事情。所以“静”不仅可以修心养性,还是调节人的精神的法宝。
事实上,人打赤条条地来到世界上,就是一个不平静的因素,要哭,要笑,要思考,要说话,要让手脚做出一次次行动……由不平静到平静,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它甚至包含了与平静很难中和的人生磨难。因为很多时候,平静是极难把握的。没有超脱的心境,于是就有了浮躁,于是就有了不平静。看见别人发财了,心里就动荡不安;看见别人升官了,又有些手忙脚乱……视别人的得到为自己的丧失,好像什么东西都该有自己的一份。强烈的占有欲,成了不平静的根源,有了这样的不平静,或利令智昏,或鬼迷心窍,或破罐破摔,或铤而走险……其后果可以想象。
因此,我们不能不学会平静。因为平静给我们带来颖悟和殷实,有道是“心静自然凉”,“每临大事有静气”、考场上,平静是一把锁;赛场上,平静是一面旗;困难时,平静是一团火;顺利时,平静是一盏灯。平静,使我们在喧嚣中倾听天簌,在跋涉中展望前程。
人无“静”则陷于迷茫,陷于迷茫的人,则事不清,理不明,容易使自己的思维紊乱,让周围的人感到一种危险,一种不适应,不舒坦。“静”就是为了力戒虚妄、力戒焦虑、力戒急躁、力戒脱离客观规律、客观实际。中国道教之祖老子的“清静无为”即是说:“清静能识根源”。佛门之祖释迦牟尼主张“应生清静心”,即“心静才能感觉到真实的东西”。做人只有“静”下来体会明白了,才能使自己脱离开世间的烦恼,使自己变得高尚起来。
从哲学观点讲,静是相对的,动是绝对的,运动是永恒的。但是把握好静与动的关系,对处世、做人、办事以及保健都有好处。当一时工作受挫痛苦之时,需要静下来想一想,总结经验教训,再作主张;与人交往不快时,要冷静下来,多想自己的过错,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就会心情舒展;当自己的愿望一时达不到时,不要怨天尤人,牢骚满腹,而应想想自己是否要求太多、太高、太急,对功名利禄淡化一些,多思考怎样去克己为人、奉献社会,这都需人们冷静,只有冷静才能静中思动,静而后搏,去创造有价值、有作为的人生。
当然,静不是妥协,静不是退让,静是一种调养和积蓄,静是一种修身风度,是仰首望月、低头看蚁、侧面浇花、躬身亲子的恬然境界。要“静”,就要不断地对自己进行精神方面的磨砺。磨砺是一种动态,与静的心境相得益彰,使我们的生命日臻完美。(丰华)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李甲】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