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青先生的这部经典力作,1960年6月由中青社出版,1963年1月北京第7次印刷,不到三年时间,印数竟达34.6万册,国人热读,洛阳纸贵。我珍存的那本是20世纪60年代初上中学时,紧缩3个月伙食费凑齐一元三角七分钱,跑了好多趟新华书店才买到的,距今近半个世纪了。多少次工作调动、住所迁徒;多少次扩“兵”扩“编”、吐故纳新;这部用胶布、浆糊不知多少次维修裱糊过的小说,一直伴随着我,迄今举家三代共读,真乃精神、力量之源,成为我家的传家之宝。
翻开《创业史》,陕西渭北汤河南岸那约莫30里长,二三里宽的沿河地带——统统被人叫做“蛤蟆滩”村子里的一群庄稼汉子,从字里行间,从我心底走了出来:梁生宝、冯有万、高增福、任欢喜,还有那驼背、咳喘的任老四和梁三老汉。他们苦恼着、欢笑着,铢积寸累为创业;他们谋划着、劳碌着,梦寐以求为创业;甚至于他们挣扎着、呻唤着、呼号着,心心念念的不泯念想还是为了创业!创业难啊创业难!何时才能创下安身立命之业?何时才能拥有衣食、住有所居?他们仰首问天,天不应;他们翘望渴盼眼望穿!是共产党给他们分了田地,给了他们劳动权、生存权,引导他们步步走出泥淖,组织起来,排除万难,走向一个崭新的明天。
格言云:家业使弟兄们分裂,劳动把一村人团结起来。劳动权、创业史,浸洇了创业者的汗迹血斑,苦、乐、憎、爱。创业,是一把火炬,它引导光明、埋葬黑暗;创业,是一根纽带,把共产党员梁生宝们和千千万万的农民弟兄紧紧地绑在了一起。这些历史的主人,虎虎有生气,齐刷刷地站在了我眼前。
那是生活在土改后、建国初、贫困线上的庄稼汉子,他们胸怀创业发家之鸿志,呕心沥血,孜孜矻矻,为了能填饱肚子、穿上新衣、盖起“庄稼院儿”,圆一个几代人的梦而奋力抗争、竭力拼搏,演绎、勾画了一幅幅气壮山河的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翻身农民为改变自己命运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风起云涌、云诡波谲的历史长卷。
像一泓平静的湖水遭遇上龙卷风,土改运动、互助组、灯塔农社,一浪推着一浪,一浪猛过一浪,摧枯拉朽,势不可挡。党是伟大无比的力量!她有效地掌握着中国历史的发展!她的政策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使饥饿者食饱,使奢侈者简朴,使劳动者光荣,使懒惰者变勤,使强霸者服软,使弱者胆正,使社会安定,领创业者前进。梁生宝就是党培育出的典型。
为了互助组的创业与发展,梁生宝比土改时更忙得让继父梁三老汉失望:生宝创立家业的劲头,没有他忙着办工作的劲头大。发了土地证,庄稼人都埋头生产,分地户都专心发家的时候,许多村干部退了坡;而生宝特别,他比解放、土改的时候更积极,只要一听说乡政府叫他开会“研究互助组的事儿”,撇下手里正干的活儿,就跑过汤河去了。对庄稼活路样样通的梁三老汉想不通:“坏了,没防备儿子这几年在外头接受了另外的教导,他已经对发家淡漠了,而对公家的号召着了迷。”老汉像熟悉土地一样熟悉自己的儿子,他的判断力惊人的准确!是的,在这个大变革的年份,爱劳动、爱土地的预备党员梁生宝更爱他为之宣过誓的大事业,为创“公家”大业,岂止“着了迷”,用时下话来说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展示了一个响当当的共产党员大公无私的所作所为。他的作为,不仅仅让老党员、代表主任郭振山汗颜,更让千千万万的读者、后来的共产党员深感心灵的震撼。为了穷哥儿们的互助组、为了共产党人的大事业,他舍弃小家,放弃爱情,忘我无私,把“百多斤的身家性命”交给党了!誓言铮铮,言出必行,撼天动地。
于是我们看到并久久难忘的梁生宝买稻种时栉风沐雨,备尝艰辛的跋涉身影。为节省下住车马店的两毛钱,他哪怕就在房檐底下蹲一夜哩,可他怀里揣的就是钱啊,1953年的共产党员,虽是“预备”确是真金;1953年的两毛钱,是互助组贫雇农们从牙缝里省、从鸡屁股里抠出来的啊!为买稻种,梁生宝“一毛不拔”,这与当今某些权贵为色情私欲把成百上千万人民的血汗钱一口鲸吞,廻然天壤!真假孙悟空,决不只看石猴出世闹天宫,更得放在变革的风浪口,金钱的试金石,色情的照妖镜上试一试、照一照、考一考!孰真孰假,自见分晓。看看我们的梁生宝,读读柳青的《创业史》,假冒伪劣原形毕现,真金黄铜自泾渭分明,真善美,更真更善更美;假恶丑,可鄙可恨可憎!扯远了吧?还是追踪“梁伟人”买稻种的行踪吧。当他顶着雨、踩着泥,找到郭县车站时,竟然意外地发现票房可以借宿,这让生宝喜出望外!他揣忖:如能挤睡在票房的脚地,“这一夜要享福了!”生宝觉得照党的指示给群众办事,就不知道世界上有什么可以叫做“困难”,“受苦”就是享乐!每每读到这儿,我都心潮汹涌,激情难抑,我看到了一位共产党员金子一般的心!我给我的学生们、儿女们、孙甥们讲这种精神,衷心祈盼这种精神千秋万代永续传承。
还让我永志难忘的是,在带领农民创业的伟大变革与实践中,一批党的基层领导干部像渭原县委杨副书记、黄堡镇区委王佐民书记、下堡乡党支书卢明昌,他们虽然穿着脱离生产干部的制服,也不能改变他们同庄稼人的声息相通、心心相印。中国有几百万、几千万这样的干部,他们穿上了制服、毛料服、将军服,即使穿上了元帅服,还是那么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信仰不改、作风不变、本色不移、矢志不渝,他们联系过和继续联系着、代表过和继续代表着不知其数的人民群众。这是共和国大厦的根基与脊梁。像灯塔农社社主任梁生宝,他在艰难困苦里磨砺,在风霜雨雪里成长,他遇到并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人生难题”,在前进的路上、在创业的过程,还会有许许多多困难和矛盾排着队等他去解决、去排除,但他牢记一个真理“整个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在我背后哩!”这是共产党人之所以能战无不胜的稳固靠山与力量源泉。如果说,以往的老百姓心里有杆秤“咱们过光景的主席也是毛泽东”;那么,今天,让我们的家业更强、更大,走向幸福,构建和谐,实现大同,导航的、撑筏的、拉纤的,一定还是拥有千千万万个梁生宝式党员的中国共产党!一部创业史,撼天动地;永续创业史,改天换地!我坚信。
(李关良)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贾亮】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上一篇: 【“十中杯”我的梦想征文】将梦想种在心田
下一篇: 山菊满坡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