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来柳先翠

2011-04-08 09:21:00 来源:


杨柳入诗入词,不仅在于它是春的信使,还在于它是美的化身,它以其婀娜的身姿、妩媚的叶色,点染风景,美化环境,尤其在水一方,几乎缺柳不可。“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杨柳不仅是优美的风景树,也是一种最蓬勃、生命力最旺盛的植物。不论是渠边、河岸、道旁、田野,只要不缺水分,插下一根柳枝,不久便能成活、展枝吐翠,茁壮成长,对维护堤岸、防风固沙都有很好的作用。微风吹来,柳丝婆娑,碧浪翻空,再加上隐身其间的清脆悦耳的鸟鸣,真是一件令人惬意的事。
杨柳杨柳,其实杨是杨,柳是柳,杨与柳是两种不同的植物,通常说的杨柳是指柳而言的,生长在我国的约有近200种,垂柳就是其中之一。
民间有许多关于柳树的故事和史料文献。在古代,军营里就开始广种柳树。《战国策》里记载,楚国射手养由基刻苦练习,能“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这就是后来称为“百步穿杨”的故事。汉文帝时,太尉周亚夫驻军细柳(今陕西咸阳县西南),军营里栽有很多柳树,以致后世对军营也泛称“柳营”。大诗人陶渊明既嗜菊如命,又十分爱柳,他在自家宅前栽柳五株,自称为“五柳先生”。贞观15年(公元641年)文成公主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联姻时,亲自从长安带去柳树,栽植于拉萨大昭寺门前,这些柳树被后世称为“唐柳”。宋朝诗人苏东坡在杭州任知州时,曾在主持实施疏浚西湖之际顺筑长堤,继而在长堤上栽植柳树若干株。数年后柳烟笼纱,使西湖倍增秀色,这就是西湖十景之首——“苏堤春晓”。古时送客还有折柳枝赠别的习俗,这在古诗中常见。所谓“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离别”既是。大约因为“柳”与“留”谐音,折柳表示留客的意思。古代,很多春日的节令都用柳枝来作点缀。立春后有寒食节,家家户户都有插柳的习俗。宋代,清明节时,无论男女老少,头上都要戴柳,说是“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皓首”。人们采集和佩戴青葱的柳枝,就像占有了一分春色。
“杨花三月暮,撩乱送春归。尽日闲相逐,无风亦自飞。”古人把柳絮当做花,称为“杨花”或“柳花”,苏轼在《水龙吟·次韵辛质夫杨花词》中有“似花还似非花”的说法。说起柳絮,《世说新语》中还有一个故事:一个下雪天,谢安和侄儿、侄女在家里议论文章。忽然雪大了起来,谢安就问:“这飘飘的大雪像什么?”侄儿谢朗说:“有点像空中撒盐”,侄女谢道韫说:“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如说像柳絮被大风吹起)”,谢安叹服。后人称才女为“柳絮才”,就出于此典。
垂柳碧玉成妆,摇曳多姿。春天“翠条金穗舞婷婷”,夏天“柳渐成荫万缕斜”,秋天“叶叶含烟树树垂”,冬天“纽纽千丝带刀飞”。一年四季,柳树都能展示出动人的画面,给人们的生活增添许多惊喜,给祖国的山河增添不少风采。

滑红星

 

  【责任编辑: 刘静】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上一篇: 水乡

下一篇: 悠远的柳笛儿

相关阅读

    本文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