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游广胜寺

2011-04-22 09:35: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广胜寺由上寺、下寺、水神庙三部分组成。现存建筑为元、明、清三代遗构。1961年,国务院首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统称广胜寺。据《平阳府志》记载:广胜寺创建于东汉桓帝(刘志)建和元年(147年),原名“阿育王塔院”。到了唐代宗皇帝(李豫)大历四年(769年),河东观察使司徒兼中书令汾阳郡王郭子仪奏请皇上重修寺院,又盛邀贤士李赞诸君游寺议名,众皆认为“佛法广大于天,此地胜名于世”,帝大悦准其奏,赐额为“大历广胜之寺”。当年五月二十七日立石以记,至今沿用1400余年矣,追溯史料,真乃流长源远。敬畏之心、仰慕之感,一时充溢胸臆之间。
“广胜禅院”匾额高悬于山门前檐,道出了该庙属性:佛教寺庙。两侧金刚虽彩绘泥皮已显斑剥损落,然塑像初期的神采保持依然,其举手投足、横眉立眼、烁烁威仪,犹如严阵以待、虎视眈眈的两位勇士,那威风凛凛之势,大有降妖驱魔、舍身护法、一往无前之气概。顺礓礤坡道而上,前檐明柱上挂有对联,联语云:
飞虹宝塔迎日月光明普照广胜寺
藏经金版留禅院佛学流布大霍山
我们伫立仰视,吟诵再三,睹一联而窥全寺院,字字珠玑,句句珍品,真是上乘佳联,仰慕之情平添几份。
进得山门,两侧建八字墙,两坡屋面均系琉璃瓦,门侧石狮雄踞威仪凛凛。院中央,一座琉璃佛塔高耸入云,这就是名播四海的广胜寺——飞虹塔。飞虹塔七彩斑斓,刚正挺拔,是整个广胜寺的最高建筑物,也是广胜寺文物古迹的总象征。塔高13级,较之“七级浮屠”岂止鹤立鸡群!这座塔,是目前我国现存琉璃塔中最大最完整的一座,被古建专家列为全国四大名塔之一,足与我国现存最早的大型古塔——河南登封嵩岳塔;我国现存唯一的纯木构大塔——山西应县木塔;以及三塔峙鼎,构成一幅优美的三塔图画的云南大理市崇圣寺千灵塔(俗称大理三塔)相媲美。遵循导游小姐的娓娓讲述导引,我们上了两层,果见天下名塔群雄荟萃,彰显着我中华民族古建文化何等的博大精深。怀着无比敬仰之情,我们以雄伟壮观的飞虹塔为背景摄影留念,记录下春游广胜寺这一难忘的瞬间。
弥陀殿是紧连塔院北端的一座殿宇,因正中供奉阿弥陀佛而得名。殿为琉璃屋顶,单檐歇山式建筑。殿正中,端坐阿弥陀佛像,高大魁伟,五官圆润,慈眉善眼。这是一尊高约五米的铜坐像,明代铸造。主像两侧,左为观世音菩萨,右为大势至菩萨。这两尊泥塑人物是广胜寺塑像的代表作。它塑工细腻,形象逼真,但见肌肉丰满,神志逼真,衣带飘逸,比例和谐,那微微前倾的身躯和泰然自若又略带微笑的面部表情,真是栩栩如生。解说员告诉我们,这两菩萨是宋塑,与太原晋祠水母娘娘殿中的宋代塑像属一类珍品,禁不住肃然起敬,脑海中立马拣录出那年畅游晋祠的美好情景,那山、那水、那树,那散文大家梁衡……
随着导游小姐精要解说,我们信步游移。阿弥陀像背后的佛龛上,塑着一尊袒露胸脐的佛像,他叫“弥勒佛”也称“弥勒菩萨”,因此该殿又称弥勒殿。
弥勒面朝前殿后门,眉宇间憨态天成,笑容可掬,人称大肚弥勒佛。佛教上说他是一个布袋和尚,是未来佛,是释迦牟尼佛留在中国的一颗菩萨果。据说,那时他身背干粮袋,四处化缘,弘扬佛法,竟然没把法名留下,人们只知其身背干粮袋,就管他叫布袋和尚。他衣衫褴褛,四方游走,一些人误以为他是乞丐。有些心肠不好的人骂他,唾他,动手打他,甚至放狗咬他,他总是笑呵呵的,从无烦恼,从不伤感,口中还念念有词,自得其乐:
老拙穿纳袄,淡饭肚中饱,
补破能遮寒,万事随缘了……
后来,明洪武朱元璋称帝听了弥勒轶事,这位叱咤风云的人物也大受激励,感慨系之,为弥勒书写楹联一副: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
这副对联每当念给游人香客之时,人们都会细细咀嚼,探究寻问,横披呢?曾在广胜寺从事文物保护工作40余年的张登云先生作得横披一则“易懂难学”,可谓提纳挈领,也算珠联璧合。品览朱洪武评价弥勒佛这一联语,对人生对社会可能都有一些帮助,人与人之间,和谐和平,多一点笑语,多一点宽容,那该多么幸福、多么美好、多么令人心驰神往。
别了广胜上寺,我们一行径直去了水神庙。如果说,上下寺属佛教,而水神庙蕴内容则与之截然不同,属于风俗性祭祀庙宇。水神殿内正中的神龛上,端坐着被人们瞻仰膜拜的神像明应王——水神像。龛高一米,水神作为帝王形象坐于龙椅之上,高大魁梧,威严肃穆。神像高四米左右,身近站着四位侍从,均为各司其职的女像。下方东西两边塑有四尊大臣像。大臣们神态各异,有发怒的,有邈视的,有不满的,有不卑不亢的,充分体现了雕塑者对当时官场的精湛描述与窥管知豹。精彩哉,传神哉,我不禁击节赞叹。
据《广胜寺志》讲,水神是历史上有名的管水专家、战国时被秦昭王任为蜀郡守的李冰先辈。相传他在四川岷江多处兴办过许多治水项目,以“都江堰”工程著称于世,李冰先辈被尊奉为水神实在名至实归。
游水神庙,自然少不了听听“油锅捞钱分三七”这个悲壮的故事;自然少不了看看分水亭、分水碑、分水岭,这些洪赵先人们为水而搏、因水而和的掌故之所。当年刀光剑影分水灌田的见证,如今成了洪洞人民团结进取的象征。
天下洪洞,灿灿英名;巍巍广胜,光耀洪洞。

 

  【责任编辑: 李甲】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上一篇: 山花开了

下一篇: 怀念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