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于社稷的一代名将

2011-06-09 10:14:00 来源:

张良的一生,遭过灭国之痛、博浪沙刺秦误中副车、鸿门宴献策、烧栈道安羽、功封留侯,也算是“辉煌人生”了。但细想起来,他的一生,是坎坷、发达、淡泊、平安交织的一生,他一生奋斗,一生平淡,功及王侯,激流勇退。他的一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值得深思的话题,给了我们一些做人的启示。
一是“担当”精神。一个人对国家民族家庭社会的人生责任就是勇于“担当”。当韩亡家破之际,作为韩国贵族公子的张良,毅然舍家财聚人马,以图反秦复国,这是对国家的责任担当。也许有人说,秦始皇倂六国、立封建,推翻奴隶制,是推动社会的发展进程,而张良则是“复辟”。不错,从历史的唯物发展史观看,确实如此。现在的中国是56个民族和谐团结的泱泱大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遇到民族危难、天灾横虐之时,中华民族何曾不是奋起抗战、奋力救灾呢?这就是民族的“担当”。但历史都有特定的环境和特殊背景,不能拿现在的认识去套两千年前的人的思想认识,那不是唯物史观的做法。当年,齐楚燕韩赵魏秦分主中原,各自为国,那时的爱国或者说“担当”,就是忠于自己的家国宗庙,各保其国,各为其主,不敢也没有“统一”的观念。只有“强秦”有胆识、有能力干起统一的大业,因而“大逆不道”,也得了不少吐沫星子。这种担当精神,是为了“祖国”,勇于“担”,才能“当”,勇于挑重担,才能当大任,这不正是张良给我们留下的启示吗?
二是“好学”精神。想当初,作为贵族公子的张良,如果不是那样对待黄石公,不尊他的时间、不给他拾履,经不起一周的考察,黄石公能给他《太公兵法》吗?再说,即使他拿到兵书,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去攻读钻研,束之高阁,能学到真才实学吗?但张良恰恰不是这样,而是虚心敬老,俯首听训,积极钻研,及至废寝忘食,纵然没有头悬梁锥刺股,但确实学到了真本事,为以后辅佐刘邦建汉大业作出了大贡献。究其原因,就是虚心学习充实自己的结果。今天,学习仍是每一个人的终生“作业”,“学习学习再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艺无止境”。张良的这种学习精神仍值得我们后人继续发扬。
三是“慎思”精神。张良能凭三寸不烂之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没有深思熟虑的慎思是办不到的。同样一个栈道,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声东击西,取得胜利,而张良则是火烧栈道,以退为进,安顿项羽疑心,赢得了“时机”。鸿门宴时,刘项军力对比悬殊、不可抗衡,甚至项伯劝张良弃刘逃命,还是张良的慎思,想出了法子,使刘邦安全还军坝上。这证明,只有审时度势,分析时机,对比力量,评估胜负,衡量利弊,将各方面的条件,加以缜密的思考,才能得出良策。“良策”者,张良之策也。一样的事情,张飞为了逼迫范疆、张达一夜赶出十万白军装而丢了脑袋,李逵为了给母亲取水把母亲喂了老虎,何曾不是因为没有缜密地思考环境条件天时地利而得到的结果呢?一个不动脑筋的愣头青,是做不成大事的。有的人脑子一热,指东呼西,拍板定案,往往到处买后悔药。宋江能坐梁山第一把交椅,李逵只是一辈子当他的“兄弟”,临了,还死在他的手里,就是善思与不善思的结果。历史的经验教训证明,有了缜密的思考,事情就成了一大半。思考是开路,实行是开车,自然马到成功,张良为我们做了榜样。
四是“勇退”精神。在过去,“功成、名显、身退”,是仕途的一条轨迹,在史籍中可以看到“致仕”一词,就是从岗位上退下来的意思。从西周开始,一般致仕的年龄为70岁,有疾患的可以提前。官员致仕后的俸禄待遇、政治待遇,与原官品衔、功绩贡献尤其是皇帝的恩宠程度有很大关系。按说,这是很正常的一种人事更新转换的制度,但是,有的人则“想不通”,往往被迫让皇帝下命令致仕退休,闹了个不愉快。道理很简单,权利的留恋、利益的迷茫、威势的炫耀,成了致仕的障碍。“长江后浪推前浪”,这是社会发展前进的必然规律。张良一世悍马功劳、爵封列侯,可谓红得发紫了。但他却度时观势,激流勇退,回到民间去辟谷修仙,为年轻人让出了位子,让他们发展,推动社会前进,安心地交出了历史的接力棒。他的选择,符合实际、符合规律,是对人生社会发展进程的直接推进。
纵观张良的一生,有喜有悲、有起有落,但他能不以喜而忘形、不以悲而苟生,起而不骄、落而不馁,好学而有担当、功高而不盖主,心存家国、忠于社稷,志得意满、急流勇退,其精神让我们后人受到许多启示。(陶富海)

 

  【责任编辑: 邱睿】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上一篇: 感受天池

下一篇: 华夏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