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延安情怀

2011-09-24 09:43: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张记福


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一所山区中学担任语文老师。上课给学生讲到延安,总感觉难有我小学老师讲授贺敬之诗作《回延安》的情怀,又平添了没有到过革命摇篮延安的缺憾。课余闲暇,与两位教师同行好友谈起,也深有同感,引起共鸣,引为知己。1987年暑假,3位热血青年经过筹备酝酿,各自拿出一个多月的工资,怀着一颗“朝圣”的心,踏上了延安探访的旅程。
梦回延安,漫步延河边,仰望宝塔山,思绪随着那汩汩的延河水,飞回到半个世纪以前,3个青年教师共同畅想着,当年将军与士兵散步谈心的情景,战士与老乡们叙说家常的场面,女战士河边捶洗衣服的景象,抗大战士河滩读书论剑的氛围,鲁艺学员树下写生作画的身影……一个个难忘的影像不断地映入眼帘。步入枣园,走进窑洞,遐想着窑洞里不灭的灯光下,一个伟岸的身影,穿着臃肿的粗布棉衣,指间夹着劣质香烟,沉思默想,大笔挥就《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论联合政府》、《为人民服务》等革命篇章,指引着中国革命的航向,引领着中国革命的千军万马,在中国最小的窑洞,指挥着世界上最伟大的战争的宏大场景,更增加了对毛泽东老人家的敬仰。3个小青年还像模像样地模拟八路军战士,站在1944年9月8日下午15时,毛泽东主席发表《为人民服务》的中央警卫团操场上合影留念,共同立下为人民服务的誓言。登上宝塔山,俯瞰延安城,仿佛看到50年前杨家岭的红旗,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那“革命几辈辈人”雄心气昂地奔向战场……依稀看到毛泽东主席当年留下的脚印,“登上了天安门”的伟岸。延安浏览两天,由于经济原因,3个青年只得依依不舍地离开延安。
1997年被领导安排一个小小的职务,领导着八九个小青年。七一期间,便倡导开展一次延安革命传统教育活动,踏上了我的二次延安“朝圣之旅”。开着两部吉普车,与八九个“八九点钟的太阳”,一路高歌,一路欢笑。在延安期间,专吃小米饭,只喝南瓜汤,每到一处我这位兼职导游,倾其所有知识,与同行青年回顾着中国革命的艰难历程,忆想着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艰辛,展望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旅游期间,分别在宝塔山上重温入党誓言,在中央警卫团操场高声朗诵《为人民服务》。延安红色之旅,同行青年受到教育,增强了我们这个小集体的凝聚力,单位其他部门也先后学习效仿,组织开展延安教育、旅游和观光。
延安,革命的圣地,新中国的摇篮。割不断的延安情怀,时时刻刻在我心中激荡。多年来每有机会,我都要重回延安参观。
今年,正值建党90周年之际,单位组织延安红色之旅,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我又满怀信心,踊跃报名参加,妻儿以旅途劳累,曾多次前往,劝我不去为佳。我谢绝妻儿的好意,与单位30多位同事,再次踏上延安的红色旅程。登上宝塔山,延安城尽收眼底,街道宽阔,绿树成荫,高楼林立……我才真正地感受到,贺敬之诗作《回延安》中,那“头顶着蓝天大明镜,延安城照在我心中;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高楼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的圣地美境。
摇篮,延安。圣地,延安!有机会我还会再去延安!

  【责任编辑: 李甲】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