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观念把学习成绩差、思想品德差或是两者都差的学生看成了后进生、差生,甚至给他们扣上“朽木不可雕”的帽子。提起后进生,每个老师都能不假思索地说出几个耳熟能详的学生名单,并说出其在课堂上的种种行为和表现,以及给老师留下的深刻印象。老师们也曾绞尽脑汁想转化这些影响班级成绩和量化考核的“另类学生”,但往往效果甚微。其实,从这些学生的内心来讲,他们也不愿意做老师眼中的后进生,同学眼中的差等生。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还应从产生后进生的根源入手,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帮助后进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促使他们后进变先进。
尊重人格,维护后进生的自尊心。
当后进生受到某种伤害时,为了采取保护措施往往会呈现某种异常心理或畸形表现,有的存在对立情绪,不听管教;有的产生自卑心理,消极沉闷;有的采取疏远集体;有的故意违纪逃学。以上种种表现的根源在于缺乏爱的教育。因此,在转化后进生的教育中,只用批评和处分是不能奏效的,必须对他们倾注爱心,尊重他们的人格,在教育方式上不厌恶、不歧视、不当众揭丑,要用爱心和宽容心融化后进生冰冻的“心理防线”,在师生间建起一座感情交流的桥梁。
我们班有个女孩平时沉默寡言,不喜欢参加班级活动,各科成绩均差。从和她的几次谈话中我得知她认为自己比较笨,平时上课不敢接触老师的眼光,不愿与同学接近,学习上有困难不问老师和同学。针对她的情况,我提出同她交朋友,对她讲一些自己上学时亲身经历的事情,慢慢走近她的心灵。一段时间后,这个女孩在我英语课上主动回答问题,在上课中我有意对她投以亲切的目光和友好的微笑,并让她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答对了便进行表扬、鼓励。还利用课余时间耐心地帮她补习基础知识。经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因势利导的帮助,她感受到了“老师关心我、帮助我、爱护我”的温暖,从而恢复了自尊心,对老师的戒心变成贴心,从疏远变为亲近,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人也变得开朗起来,并积极参加班级的集体活动。
热情鼓励,激发后进生的上进心。
后进生并不是一无是处,更不是智商低下,不可教育的“低能儿”。相反,越调皮淘气的孩子越聪明。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下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后进生同优等生、中等生一样渴望进步,也想赢得老师的表扬。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从后进生身上了解他们的兴趣和个性,观察他们时隐时现的闪光点,要让后进生品尝到受赞许、表扬的快乐,不能让他们在课堂上成了被冷落或被遗忘的对象。因此,在工作中我们要做到“五多”,即多个别谈话、多沟通、多表扬鼓励、多正面引导、多正面疏导。这样,做他们的转化工作就容易多了。
增强自信,培养后进生的成功感。
后进生在学习中的最大障碍就是信心不足,不爱学习,有自卑感,上课听不懂,作业不会做,考试成绩老是不及格,常常被老师所遗忘、甚至训斥,看不到“出路”。长此以往,就逐渐失去了学习的信心,以至情绪低落,甚至“破罐子破摔”,日益厌学了。
如何才能使后进生树立信心,使他们有学习的动力呢?心理实验证明:一个人只要体验到一次成功的快乐,便会激发起追求更多成功的意念和力量。在教学中,要积极为后进生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并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比如,基础性问题面向后进生中的上等生,较简单问题面向后进生中的下等生),因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够使学生产生好好学习的强烈愿望”。
后进生总会有他们一时的成功,对后进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功哪怕是一些微不足道的成功都要及时给予积极的评价,给予激励,不断帮助他们树立自尊自信,让他们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努力探求成功的强烈愿望,最终树立起努力学习的坚定信念。我们要着重塑造后进生完美的心灵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后进生不断转化,逐步进入优等生行列。(雷晓静)
【责任编辑: 高卓然】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上一篇: 行吟安泽的呢喃与歌唱
下一篇: 夏日碧荷满池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