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冯金堂
光阴荏苒,岁月如流。不少往事,在我记忆的心扉中,没有留下更多的记忆,一起随着光阴的流逝一晃而过、灰飞烟灭了;唯修复汾城鼓楼一事,使我记忆犹新、历历在目。鼓楼,坐落于汾城东西、南北古街道交叉处,集市中心,是古太平县地标性建筑和象征;修复鼓楼的工程,开启了新时期汾城修复文物古迹的先河,为以后维修开发汾城古镇提供了范例,因而,这或许就是它在我的记忆中挥之不去的原因。
1999年,我在襄汾县汾城镇任镇长。汾城鼓楼年久失修,特别是西北侧,椽断瓦松,杂草丛生,我生怕逢年过节、逢集逢会,刮风下雨掉下砖瓦砸伤行人,便萌生了修复鼓楼的想法。正巧,县老促会亢思聪、张如恒、郑昌文等老领导到汾城镇募集修复崇山宝塔的款项,当时我欣然答应说:“我们汾城镇绝不落后,别人捐多少,我们捐多少;宝塔位于河东片,我们位于河西片,如果修河西的古迹,我们还可以多捐,比方说修鼓楼吧。”当时,郑昌文主任接过话茬说:“你们汾城镇想修鼓楼吗?那么,塔山完工后,就开始修吧。”事情就这样敲定了。
修复鼓楼的工程,于2000年农历正月十七正式启动。
工程伊始,首先成立了鼓楼修复工作机构,随后便进行分析论证,外出霍州、隰县参观,确定了具体方案。紧接着,对投标的工程队进行筛选,在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的前提下,与南高腴工程队签订了施工协议。
最难的是筹集资金。到省计委申请了专项资金10万元,县城建局资助水泥50吨,北拖铁厂郭吉明捐资1.28万元,开发公司铁厂尉众管、王玉荣捐资1万元,北京赵炳栓、李德堂、尉志武等部分京汾籍人士捐资1万元,汾城籍在外工作人员和社会各界人士有捐1000元的,有捐500元的,有捐200元的。众人拾柴火焰高,辛苦了两个月,终于备齐了修复资金。要说的是毛益民、刘小才等在外工作人员对修复工作给予了很大的支持。
在资金管理中,严格把关,做到万无一失。由镇政府会计尉连生管理资金,所有票据须经过张书侠、宋志明两人同时审批方可支出。
鼓楼底层,东、西、南、北四门相通,四门上方均刻了石匾,并由韩左军先生联系,聘请著名书法家撰写。东门上的“东眺塔汾”由天津大学教授、国家书协副主席王学仲先生撰写;西门上的“西望姑射”由陕西师大教授、襄汾籍著名书法家卫俊秀先生撰写;南门上的“南通禹畿”由山西省书协副主席徐文达先生撰写;北门上的“北临尧都”由国学大师、省政协副主席山西大学教授姚奠中先生撰写。
鼓楼第二层南、北门的上方、各悬挂一块木匾,南边木匾上题“太平古邑”,为襄汾县原县委书记李英明同志题写。北边木匾上题“揽月留云”为著名书法家韩左军先生题写。
中层的外墙上边镶嵌两块石碑,一块为《重修汾城鼓楼记》由赵鼎新先生撰写;另一块为《捐款人名单》由沈秀水先生撰写。二层大厅建起书画室,供游人参观。经过80余天的奋战,终于在5月18日竣工剪彩。东坡村、西疙瘩村、南关村的锣鼓队,联办、振汾、惠祥学校文艺宣传队进行文艺表演,为剪彩助兴。 从5月18日起,汾城逢会3天。人群熙攘,商贾云集。登楼远眺,美丽汾城,尽收眼底。村庄错落,炊烟袅娜。麦棉翠绿,菜花飘香。
转眼十多年过去了,每每想起修复鼓楼的事,心里总是暖暖的,当时的一点一滴、一事一物,始终萦绕心怀,难以割舍。看来,干好一件事,离不了群众的支持,离不了大家的齐心协力,离不了社会各界的鼎力相助。只要办的是老百姓愿意干的事,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欣喜的是,自鼓楼修复开始,汾城古建,众多景点,正在抓紧修缮。相信,这座历史文化名镇,会尽快焕然一新,以她崭新的姿态,迎接四面八方的宾客。
责任编辑:柏东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