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先造字有着深刻的含义。比如这个“勤”字,力字旁,勤,是要用力的。现代科学说,劳动创造了人类。你看,“劳”和“动”,繁体字是力字旁;简化以后,还是力字旁。劳动,是离不开用力的。古代传说中,女娲“抟土造人”“抟”,手字旁。抟土,也是要用力气的。
上世纪50年代上初中时,学校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体育实行“劳动与卫国制”,体育课有前后滚翻、跳箱、百米、三千米、跳高、跳远等等,每项都有硬指标。我个头小,打篮球挨不上,就练习百米跑。在操场上,背心短裤一穿,人人都精神了一百倍。尤其在校运动会,背心上是有号码的,当我百米进入决赛时,好不骄傲啊。虽然最后跑了个倒数第一,那兴奋劲儿一点儿也不比得了冠军差。
于是,爱好跑步,成了我的习惯,无论上学还是当教师,每天早晨起床后,都要跑步锻炼。这让我浑身总是有使不完的劲儿。工作起来,也就不惜力气,往往越干揽得活儿越多。在小学代数学课,却给学生们写作文范文;到中学代语文课兼班主任,却胆大包天代起了音乐课。特别是借调到地区教育局时,一份简报,一份资料,从开始起草、誊写、校对,到把油印好的材料一份份分拣、装订,再到给领导起草会议报告。待这些工作一项项完成后,还要给材料装信封,再装到一个大袋子里,还要我去借自行车,推上袋子到邮局寄送。我终于发火了:原来干这些工作的人都哪儿去了?就剩我一个借调了吗?牢骚归牢骚,还是一件不落地继续干着。我总认为,多干活不吃亏,锻炼了自己,增长了能力。这段时间的实践,对我以后进入县委写材料,甚至到电台当记者,都起到了很好的实习作用。
我用自身的切身体会对孩子们说,身体的力气,与物质不同。物质是越用越少,而力气是越用越多。要是不用了,浑身都没力气了。俗话说,力气是奴才,用了它又来。大脑也是如此,越用越灵,不用就迟钝了,甚至会痴呆。用进废退嘛。因此,人以勤为本,千万懒不得!“一懒生百病,百勤补一长。”这也可以说是我的家训。我经历过“四清”运动。运动本身的是非暂且不论,总结出“懒、馋、占、贪、变”的蜕变过程,却是十分准确的。“懒”,好像感冒,是一种精神感冒。感冒本身并不要紧,可是它的并发症却了不得,足可以致人于死命。别的方面我不敢胡吹,因为也实在没有什么可吹乎的。但我可以脸不红心不跳地吹自己一把:我不懒!工作期间如此,退休后,老伴说我比在职时更忙乎了。是啊,上班时,时间属于工作;只有退休后,时间才属于自己,才可以干点自己想干的事儿:查点家乡历史,写点半生体会;上街买菜,回家做饭;围裙一系,洗锅刷碗,乐在其中。人,活得就是个精气神儿。其实,人死了,和活着没有多大变化,仅仅是少了那口气儿。而那口气儿,就是一个“勤”字,顶天立地撑起来的。
最近我回家乡,看到我那些侄子外甥们,好多都发福起来,体重达100公斤。农村机械化程度高了,种地再也不像我当年那样用镰刀割麦、用铁锨翻地、用担子担粪了。这是社会前进的标志。但是,劳动强度极大地减轻后,却没有体力活动的方式,没有加强锻炼的意识。于是,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城市病开始在乡村蔓延。好事居然转化成了坏事,不由令人想到,是劳动创造了人,而不是舒服创造了人。勤劳,实在是人之本。
责任编辑:柏东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