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欢读李晓涛的诗歌。
之所以喜欢,是因为晓涛写的诗歌好读、易懂、有滋有味。正如钟嵘在《诗品》中所言“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我和晓涛相识时间较长,对她的人品、文品十分敬重。我知道她剪纸善绣花,擅长写散文,有时还会唱几句纯正的黄梅戏,在朋友圈中是个极有才情的女子。但是,我并不晓得她在悄悄地写诗歌。一直到去年春天,我才发现她已经在《山西日报》《三晋都市报》《临汾日报》等报刊发表了数十篇作品,还不时听到一些文友的议论和好评,便不由得关注起她的诗歌创作来。尤其是,她的诗歌《深海》《风神》《新年畅想》等几篇佳作发表后,我有意对她的诗歌作品进行了一次认真的通读,对她的诗歌创作有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印象,也零零碎碎地记录下自己的一些浅薄感受,以期和晓涛及众多文友一起切磋交流。
晓涛的诗歌好读。从诗歌溯源上来讲,诗歌原本就是劳动的号子和民歌,是用于诵唱或言其志、咏其声的一种文学样式。好的诗歌作品第一是好读,便于朗读和咏唱。晓涛的诗歌就具备这个特点。她在《寻戒指儿》中,描绘了一个叫慧娃的女人寻找丢失的戒指儿的情景。诗中写到“铺盖炕席整几遍/又提笤帚来扫院/灶前瓮后快扫烂/泪三泪四挂一脸”。语言质朴,如一农妇东家长西家短一般絮絮叨叨话家常,加之16行诗通篇压一个韵脚,读之急切而畅快,诗歌的情感美、韵律美体现得十分好。再如她的百行长诗《风神》和《新年畅想》,除个别小节诗句间或采用押韵的方式来增加阅读的咏唱感之外,读之仍然朗朗上口、铿锵和谐,一口气读下来丝毫没有蹩脚拗口、拖泥带水的感觉。譬如写《风神》,她用了“奔飞”、“呼啸”、“横扫”、“席卷”、“奔行”等诸多迅猛刚劲、动态十足的字词来贯穿全诗,既强化了读诗的节奏感,又把“风神”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精神刻画得淋漓尽致。譬如写《新年畅想》,她的感情似乎不如写《风神》时那样的热情奔放,而是在期待、欣喜之余,略微显得有点儿矜持。所以,体现在“好读”上,她采用叠词叠句和相对整齐的句式来达到良好的诵读效果。还有她创作的像《山曲曲是那心头的灯》《泪蛋蛋滚到外腮边边》类似民歌一样的诗歌作品,更是读来如行云流水般顺畅,谱曲即可吟唱咏叹。
晓涛的诗歌易懂。不论是古体诗、近体诗,还是现代诗,诗人在自己的情感。这个客观事物就是诗歌的意象。借助意象来传达诗人的内心世界,来引起阅读者思想上的共鸣。在晓涛的诗歌中,借助的意象有“月亮”、“大海”、“朝阳”、“云霞”、“柳条”等数十种。如《最是今夜月明》写月下相思的“一院的月光如初乳般浓郁/泛起些思念的气息/风也习习/想也习习”;《深海》写孕育新生的“从寂寂无边的夜里/从重重苦难的心底/从星宿晦暗的绝望中/海浪间/生出一轮新日”;《垂老的爱》写亲情乡思的“炕席粗布枣树窗纸/风箱案板大碗陶罐/从前的印在我家老院”。写相思“明月”,写新生“朝阳”,写老家“炊烟”,凡此种种,晓涛诗歌中的意象和我们的生活很近,在晓涛的诗歌中,“生活化”情趣浓厚,也是她诗歌易懂的重要因素。《三行情诗一组》中“拈起一朵蒲公英用力吹散/所有的幽情都乘着小伞飞去吧/一心的爱霎时飘成了满天的思念”、《泪蛋蛋滚到外腮边边》中“三更里云儿走得慢/摸一摸袷褙额好喜欢/想下了给你纳双鞋垫垫儿/笑出声来娘没听见”等诗句,读之者都会报以会心一笑,而这“一笑”一定是倾心的、赞叹的。
读完晓涛的诗歌后,掩卷而思,尝试一下哪些诗句能够引起我心底的波澜。平心而论,晓涛的许多诗句都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泪蛋蛋滚到外腮边边》中的“绣一对鸳鸯戏水好新鲜/额(我)在后来你就在前/再绣上莲藕并生心窍儿连/咱(杂)生生世世心不变”,无一不在触动我敏感的心灵。蝴蝶的美丽、团聚的喜悦、思念的苦楚、爱情的忠贞……晓涛笔下的真善美全都如浮影般涌在眼前,让我在不经意间就感动盈怀、泪水潸然。
当然,晓涛的诗歌也不是尽善尽美的,在诗歌语言运用上还有雕琢修饰、刻意模仿之痕。这对于一位正如“一弯新月共涛生”的诗人而言,实属正常现象,我们不应该以此去苛求她。
责任编辑:柏东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