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有事从古县去安泽县,刚到四舅家,妗子看到我到来,马上从柜子里拿出一本书,说是大姨夫千叮万嘱一定要送到我的手中。这是一本泛着淡黄色调的系列丛书,由安泽县文联主编,汇聚了当地有影响的老作家、老艺术家的作品,命名为《荀乡作家文学丛书》。姨夫温晋生的作品约十三万字,临汾市老报人孙延林为本作品集题字《温晋生文集》。
《温晋生文集》共分为十个部分,有《随笔散文》、《人物传记》、《珍史存档》、《诗歌园地》、《民间故事》等等,既有姨夫温晋生自己创作的诗歌作品,也有对当地部分教育史、村史、家族史的回忆文章,还有一些当地奇闻轶事和民间故事的记载,包罗万象,纯朴自然,读之让人可以感受到一位老人对家乡发自内心的热爱。而姨夫作为一位我熟悉而尊敬的长者,读书如见人,追索种种场景,更让人多了万般感想。
温晋生是我大姨夫现今的名字,以前他叫王晋生。早些年此事我并不知晓。他的生父叫王应天,在抗战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1937年担任过长子县抗日县长,因叛徒出卖于第二年被日寇逮捕,用自己的牺牲保护了全县地下党员。那时,姨夫仅仅只有十个月大。家史其实就是一部国史,千根万蔓都深深地融入到了其中。我不曾想到,姨夫的骨血中竟然有这么坚毅的种子。从懵懂到不惑,我眼中的姨夫一直只是一位温文尔雅、性情柔和不失幽默的长者形象,在星期天的时候,我安静地在书房阅读这本《温晋生文集》,才又看到姨夫人生历程的点点滴滴。
姨夫温晋生人生坎坷,在生父牺牲后,母亲于1941年秋与继父温志祥组成了新的家庭,这是一个成分复杂的家庭。姨夫的姐姐在十余口家人被日寇杀害后,被姨夫生父王应天收养。而继父的妻儿也在日寇的扫荡中双双而去,共同的不幸将两个家庭牢牢地栓在了一起,也将仇恨的种子烙进了姨夫的心中,他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新中国和让人扬眉吐气的新生活。他从心底里长久地感念着幸福不忘共产党纯朴情感,并将这心中的真情实感化作对工作、对生活、对社会的实际行动。
1963年,他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在乡村学校一干就是十多年。在中小学任教期间,除了坚持正常的家访活动,他还在自己工资不足三十五元的情况下,主动资助特困生200多元。还先后组织学生们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在这十多年里,他送走的五个毕业班中没有一人因贫失学。而在担任冀氏中学校长后,为让远处的老师过好假期,他往往自己留校看门。在当时情况下,资金缺乏,他就亲自承担起修黑板、修火炉、修桌椅的杂事,细枝末节中让人平生敬意。
我生性木讷,不善言谈,更畏惧与人接触。多少年来,姨夫等等的称谓难得当面叫得出来,及至工作后才略有改观。虽然是这样的状况,对人的感觉和判断却还是会印在心底的。一九八三年时我九岁,刚刚升入四年级,父母却因病不得不离开家两年,母亲只有将我们姐弟三人托付给小姨照看。那年暑假,小姨带着我们来到了安泽县冀氏镇柳树沟村的大姨家小住几天。看到我,姨夫便拉我过去,摸着我的头连声叹息,那一刻,在胆怯的心中忽然感受到来自父辈的一种关爱和怜惜,至今仍然难以忘却。晚上休息时,姨夫特意安排与他们同住。至晚上时,我又因梦到了父母而哭醒,望着窗外的明月,皎洁如白,禁不住又泪花涟涟。大姨夫醒了,又将我泪珠擦了擦,轻轻拍打着进入慢慢进入了梦乡。在那几天里,他们容许着我熟悉环境后的顽劣,让人纵情在孩提时的该有的欢快中,让人短暂忘却父母远离的难过。这断续的场景,每每想起姨夫总是会浮现在脑海中。
一九九七年姨夫到了退休年龄,他却没有退下来的愿望,一直奔走在一些“闲事”里。退休那年他生日的时候,儿女们准备给他好好过一个生日,他却提出把自己的退休金及生活补贴1050元钱拿出来捐给自己的启蒙母校柳树沟小学。不久后,柳树沟小学要重建,他又主动要求做工程监理。这一期间,工程出现资金缺口,他又拿出所有的积蓄9500元钱垫支了购料款。为保证工程质量,他在休息时还主动给工人讲解勾股定理,用这一方法施工,不但省力、省工,还特别准确,让工人们直伸大拇指。而一有时间,他就把拆下的模板上的钉子一个个拔下,砸直分大小存放以备工程继续使用。而每天十几辆三轮车的垫土活他也主动担负了下来,一直坚持到工程完工。这一年,他六十五岁了。
人们都说他是个热心人,但是很多工作仅仅靠一时热情是坚持不了长久的。自从一九九七年退休后,他在二OO二年又独自完成了十四余万字的《安泽县教育志》的初稿。二OO八年,完成了四万余字图文并茂的《柳树沟村史》。多年来,他“热情”不减,除了常年靠微薄工资接济相邻,衣服救济更是无数。二OO八年汶川大地震后,他交上了700元特殊党费。二O一O年,玉树地震后,常年患病的大姨觉得捐的500元有些少,大姨夫又拿出500元跑到村支书家,请他想办法把钱转交到灾区。
工作之后,难得再见到大姨夫。现在想来,我是一个很不懂道理的人,既使省亲,也未去过离县城较远的大姨夫家,心底里直以为路途是一个天然的托词,现在想想心底里总是会有些发汗。前年三舅家孩子举行婚礼,我又看到了久未见面的大姨和大姨夫。大姨苍老了许多,而姨夫虽然脸上的皱纹多了些,精神仍很是矍铄。我却不知道该问道什么了,只是从母亲与他们的交谈中,得知高血压、心脏病之类的消息。在回家的路途中,我忽然看到了安泽县城红绿灯处一块牌匾上有姨夫温晋生的图片,上面注明“感动安泽十佳人物”。而看到《温晋生文集》时,看到了他被评为临汾市百名文明公民的报道。
再读姨夫温晋生,真如读一本厚重的书。缺少了儿时的一知半解,增加了感同身受的审视,从书中读他,也从心中读他,从四十年的人生历程读他,细细翻阅,总让我觉得受益无穷。以对一位长者的尊崇,以对一位智者的膜拜,以对一位善者的敬仰,都是我重新阅读姨夫得到的心灵体验。(古县广电中心 李文)
责任编辑: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