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天很近的地方

2014-05-08 08:48:38 来源:临汾新闻网

编者按

这是一组记录着青藏高原宗教文化、藏族民俗、自然地理和生活经验的散记,在作者的笔下,我们似乎看到了那旷寥的高原雪山、纯净的圣湖碧水、美丽的格桑花、可爱的草地牛羊、众多寺庙古迹、神秘的红衣喇嘛、淳厚的藏民文化、精灵的牦牛、羚羊……

本文作者在离开西藏十多年后,提笔追忆了自己在西藏十三年的军旅生涯,为读者开启了通往这片圣土极地的路径,来体验青藏高原那妙不可言的神秘之旅。

转眼间离开西藏十多年了。

当又一次踏上西藏那片熟悉而又神奇的土地,更加激发了我发掘记忆深处的欲望……

这片土地的神圣与震撼,使人对它的回忆总是情不自禁,仿佛有一种无法抵挡的力量推动着我,回到雪域高原。

雪域天空神秘而诱人,多少有志者怀揣各种梦想来到这片土地,也就有了许许多多动人的故事,在高寒缺氧,气候恶劣,长冬无夏,常人难以想象的环境里,高原将士们用青春和生命奏出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最动听的乐章,锤炼了一批批祖国的优秀儿女。

西藏的13年,占去了我人生旅程的大大一段,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回忆,像一颗颗闪烁的珍珠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记忆这个模块,记录着发生在雪域高原的星星点点,记忆中有悲伤的,更多的是美好。特别是那些刻骨铭心的往事,已牢牢地印在了我的脑海,留下深深的烙印,更是无法删去……我把散落在脑海中的颗颗珍珠串联起来,让它们更加闪耀完美。

青春的涌动可以创造奇迹,青藏高原的岁岁月月演绎的不仅仅是传奇,还有故事。

“无巧不成书”的事被我撞上了。1979年那年我16岁,偷偷的瞒着家里、瞒着年龄报名参了军。那个时候高中毕业生不多,据说征的又是炮兵,要挑选文化程度高的,我被部队带兵的看上了,参军不到一个多月,就到了对越自卫反击战前线。对越自卫反击战锤炼了我,荣立了三等功,从一个年轻的娃娃成长为一名坚强的战士,生命里有了参过战的特殊经历。

那场战争让我变得刚毅、吃苦、睿智、奋进、珍惜。参战归来,我刻苦训练军事技术,利用一切业余时间学习文化课,可以说几乎没有看过电影,没有像年轻人那样休闲地玩耍。1981年,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成都陆军学校军事指挥专业,成为一名军校的大学生,实现了我的军中梦想,所以才有了后来的西藏故事。

那年是1983年,传出西藏部队缺大量的军官,我们这些毕业生将面临被分配到西藏,消息顿时在军校里炸开了锅,大家索性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不乏有神通广大者。老实说,当时我的内心也挺复杂、也有过纠结、有过动摇。

军校毕业的时间越是临近,大家心里也越是七上八下,忐忑不安,我也是,谁都想留在天府之国的四川。别人都批评我是感情用事的人,其实我不是,我没有辩解也不需要辩解。在毕业去西藏的这件事上,我就是要“感情”用事。想一想当年在越南战场倒下的战友,我就应该做一个义无反顾的有抱负、有理想、有作为、有梦想的好战士,我毅然决然地报名要求去西藏。进西藏最忌讳的是感冒,那可是致命的,而我恰好就在进藏前感冒了。在成都呆了二十几天,身体合格了,才开始进藏。幸好我们一路同行的有5位从成都军医学校毕业的学生,她们都是从地方考入军校的。成都出美女,亲昵的称“四川小妹”,她们虽然个子不高,但身材苗条,皮肤细腻,白白净净,展示出一种玲珑的俊秀。

从空中俯瞰十月的西藏,是那样的绝美。从峻峭奇丽的山色到雅鲁藏布江秀美的风光,从高山平湖的宁静到冰川的神奇动人,从布达拉宫的辉煌雄伟到绿茵茵的高原草甸……面对着飞机下方应接不暇的美丽画卷,体会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造物神奇,让人不禁从内心迸发出巨大的震撼。

飞机徐徐降落在西藏贡嘎机场。出了机舱,这片神奇的土地与成都相比简直就是另一番天地。举目远望,这里的天是那么的蓝,蓝的让人兴奋陶醉,云是那么的白,白的令人眼花缭乱,奔腾的雅鲁藏布江充满着强大的生命力,路边顽强生长着的格桑花,随风摇曳着,展示着生命的精彩。我们忐忑不安的心终于感到了些许欣慰。

那时,贡嘎机场到拉萨是土路,而且是很少看到的“搓板路”。我们享受着好似永不停顿的颠簸,两个多小时的摇摇晃晃、风尘仆仆,终于见到了世界奇迹之一——宏伟的布达拉宫。

此时的我们竟然毫无一点兴趣观看布达拉宫的神奇,身子像散了架,瘫倒在床上。我们牢牢记住不能感冒了的“戒律”,谁也没有洗澡,谁也不敢拿生命开玩笑,只简单的洗漱了一下,特别是在第一天尽量少走动。到了半夜,胸闷脑胀,口干舌燥,呼吸不畅,我们也知道这是缺氧引起的高原反应。多喝水,静静的躺在床上,慢慢适应高原缺氧的特别“待遇”。

因为惦记着那5位漂亮的女军官,所以起床后第一要务就是看望她们。却发现她们已早早起来了,精神飒爽,一扫昨日的狼狈样,竟然看不出一点高原反应的征兆。用迫不及待来形容她们的心情恰如其分。因为,神秘的布达拉宫总是很诱人。

布达拉宫其实就在市区,步行十几分钟就来到了这座举世闻名的布达拉宫的脚下,这座依山而建的宏伟宮殿,就坐落在拉萨市中心的红山上。它是雪域高原的标志性建筑,同时也是宝贵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去看布达拉宫,这座雄伟的宫殿都不失壮丽巍峨的气势。

那时进入布达拉宫是不要票的,人人都可以随意进出。如今,一张门票就达到了近200元,如果参观的人多,还得提前预订,不然黑市票要翻上一倍,世界屋脊还真是创造奇迹的地方。我们沿着被朝拜的人们磨得有些发亮的石阶而上,女军官们叽叽喳喳,精神特佳,实践证明女人的适应能力比男人更强。

在美女的引领下,终于登上了最高点。登上了向往已久的金顶,顿时眼前一亮,在阳光格外的关照下,金顶是金灿灿的妖娆,如梦如幻,气贯长虹,令人非常震撼。再看那阳光照耀下的转经筒,它精美的纹饰更加清晰娟秀,折服了我们的审美,陶醉于这蓝天白云映衬下的金光闪耀,精美绝伦。

无比激动的我们,有一种自豪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布达拉宫的雄伟气势,它有横空出世,气贯苍穹之势。

这座凝结着藏族劳动人民智慧的古建筑群,已经以辉煌的雄姿和藏传佛教圣地的地位,成了藏文化最灿烂的象征,乃至拉藏和整个青藏雪域高原的象征。

布达拉宫是依山垒砌,群楼重叠,殿宇嵯峨,气势不凡。坚实墩厚的花岗岩石墙体,松茸平展的白玛草墙领,金碧辉煌的金顶,具有强烈装饰效果的巨大鎏金宝瓶、幢和经幡,交相辉映。还有那红、白、黄三种色彩的鲜明对比,分部合筑、层层套接的建筑型体,展现着西藏建筑迷人的特色。

据说布达拉宫的建造和多次的扩建维护中用了上万斤的黄金。内饰金、银、珊瑚、松耳石、珍珠五种珍宝不计其数。以酥油为原料的灯盏把布达拉宫的每个殿堂都照耀的金碧辉煌。

一排排点亮的酥油灯常年不熄,燃烧的火焰,是人们的希望和憧憬。来此朝拜的信徒们,大多愿意带上自己的酥油,并亲手将它加入,让这些燃烧着的希望与祈愿的灯火长明不熄。

西藏人对佛教的虔诚是举世无双的,人们就是饿着肚子,也要把酥油拿出来,为的是佛教殿堂一片光明。

那转动的经轮不会停止,那燃烧的酥油灯绝不会熄灭,那虔诚的信徒不会消失。因为这里有布达拉宫圣殿,是人人向往的佛教圣地,是举世无双的藏地灵魂。

今天能看到雄伟的布达拉宫这要归功于西藏首领松赞干布,他迁都拉萨后,为迎娶唐朝的文成公主,特别在红山之上修建了共有1000间宫殿的三座九层楼宇,取名叫布达拉宫,这已成为佳话。

据说最早时的布达拉宫三大建筑,均通体粉白,耸立在红山上显得圣洁而雄伟,藏民们都称之为“白色的宫殿”。发展到今天,已经以其辉煌的雄姿和藏传佛教圣地的地位绝对地成为了藏民族的象征。

我们当年进藏时,还没有今天的布达拉宫广场,它的脚下是一片参差不齐的藏民房,前面的拉萨文化广场是没有硬化的沙土地,人们走过会带起尘土飞扬。

我那张在布达拉宫前的黑白老照片见证了西藏天翻地覆的变化。

责任编辑:柏东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