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正是向东流
朋友,当你走进首都北京参观中国美术馆馆藏作品时,一幅名为《壶口之夏》的摄影作品会使你如临黄河。你会联想到,冲天而下的黄河九曲十八弯,一弯一弯到晋陕。晋陕峡谷壶口边,瀑布万丈声震天。滚滚巨浪令人惊,涛涛河水气吞山。水烟缭绕彩虹舞,中华民族精神现。正是黄河东流时,民族复兴勇向前。百川之首乃黄河,万里入海写胸间,文明起源莫相忘,黄河壶口爱恋恋。
一曲黄河大合唱,风烟滚滚响耳边。
这幅照片的作者叫黄正东,人民银行临汾市中心支行的宣传群工部部长。十多年间,带着黄河儿女对母亲河的赤子之情,他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了黄河壶口瀑布的一个个精彩瞬间。带着黄河母亲的这段美丽,他走进了北京,在中国艺术最高的艺术殿堂——中国美术馆举办了《黄正东黄河壶口摄影艺术展》。就在这次影展上,共展出125幅作品,中国美术馆馆藏了他的摄影艺术作品《壶口之夏》。
今年54岁的黄正东并非专业摄影家,摄影纯属业余。虽然是个土生土长的黄河子孙,但他与黄河结缘,专注于壶口摄影则要短暂得多。他的父亲是南下的老干部,在他8岁的时候举家从广西桂林迁回山西。在黄河边的隰县,他读完了小学中学,在中学的兴趣小组中,他是摄影小组的一员,物理老师的120相机是他幼时最兴奋的目标,他盼望自己将来也能有一部相机,把生活中的每一个精彩都记录下来。现实是严酷的,中学毕业后,他到隰县下李乡太平村插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整天和土坷垃打交道,但他无怨无悔,抢着干重活、脏活,贫下中农喜欢他,他入了党,当上了大队民兵连副连长。三年的插队生活,锻炼了他强健的身体,磨炼了他顽强的意志,培养了他热爱生活、热爱黄土地的浓厚情感,也为他日后走上摄影艺术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之后,他加入了金融队伍,在黄土营业所当了一名出纳。继而,调到侯马、临汾工作,直到任职霍州人行副行长时,他才有机会拿起了相机,拍一些工作照。
1990年他调回了市人行监察室工作。此时已经30多岁了,作为黄皮肤的黄正东,离黄河边不足300里的黄河儿子,还从来未见过黄河。
心向往之。机会来了,这年7月,省分行一位领导来临汾检查指导工作,黄正东陪同前往吉县,来到了黄河壶口,位于晋陕大峡谷的壶口瀑布令他心潮澎湃,激动不已。也就是从此开始,他小时候埋藏在心底里的那个愿望开始萌芽出土了。
1999年,他到市人行宣传群工部担任部长, 工作之余,再次拿起了相机,真正开始了摄影生涯,由爱好到痴迷……他将自己的镜头聚焦,定格在黄河壶口瀑布,用相机记录下壶口瀑布的美丽瞬间,歌颂伟大的黄河母亲,歌颂她的伟大坚强,歌颂她的豪迈无疆,歌颂她的壮美,歌颂她的柔情,歌颂她气吞万里的浩然正气,歌颂她百折不挠的开拓精神,歌颂她的一往无前、奔腾万里……正是黄河向东流,成就了黄河文明,凝聚了黄河精神,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需要黄河儿女手挽手共唱一曲永远的《黄河大合唱》。摄影爱好者黄正东由此开始了十多年歌颂黄河壶口的平凡历程。
说其平凡,在一般人看来,背个相机,到壶口拍几张照片,容易得很啊!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十多年来,黄正东利用节假日往返壶口拍摄达百余次,行程2万多公里,相当于在地球上转了半圈。他平均每年到壶口摄影10余次,共拍摄照片上万幅。在精神上,他把自己完全融入了壶口瀑布,在经济上,生活节俭的他把大部分的收入投到了壶口摄影上,买相机、买胶卷、冲洗照片,自费出版《壶口冬韵》摄影画册及各种宣传壶口美丽风光的小册子、办展览等等。人们说,黄正东对于壶口摄影简直到了痴迷的地步,而他的摄影艺术水平也在其痴迷中步步提升。《中国摄影报》等多家刊物刊登了他拍摄的作品。山西省摄影家协会、中国人民银行美术摄影协会、中国摄影家协会等先后吸收他为会员。以其业余创作开始的黄正东有了摄影家的头衔,并且名声日渐以盛。
痴情是事业成功的基础,而成就事业的关键要靠艰难的付出和不停步地攀登。壶口瀑布百余次的拍摄经历,黄正东的历险可谓不断,但每次都能逢凶化吉,将艰难的历险经历化作一幅幅精美的照片。夏日壶口,怒涛卷起千堆雪。有一次他在壶口龙槽拍摄黄河渔夫,一个年轻的渔民帮他捡起一块溜光光的黄河石,他们十分友好地倾心交谈。一个月后,他再次到壶口,友人告知,那位帮过他的小伙子被黄河浪涛卷走了。他惊恐、他痛惜、他悲伤,但他并没有停下迈向壶口的脚步,他只是脚步迈得更加稳重,心思更加慎密。虽然危险,但瑰丽就在奇险中,湿滑的河岸、怒吼的河水、夏秋的洪峰、酷冬的冰凌,处处有危险,处处有美景啊。壶口瀑布为中心,上下十多里路的黄河岸边,包括峡谷两边的 每一个山峰,都留下了黄正东的足迹。
水连山,山接水,山水相连。黄正东跋涉在黄河壶口两边的山上,将镜头对准峡谷中滚滚的黄河,巨大的涛声在山谷中回荡,如惊雷、如战鼓,催人奋进。2008年11月6日,深秋的晋陕峡谷,山上红叶片片,山下黄河奔流,美景连连,黄正东的快门不停地闪动,不觉天黑了。他打着小手电摸索着下山,不觉危险正向他步步逼来,前边就是万丈危崖。天佑好人,正好值勤的武警战士发现了他,战士告诉他已处在危险的边缘,并帮助他走下山来。下山后他觉得有些后怕,所幸遇到了武警战士相助。只不过裤子被荆棘挂烂了,腿上留下了一道道血痕。他笑笑,觉得还是值,这趟又拍了不少好镜头,最令他高兴的是黄河落日的美景他拍到了。
壶口冬日,是黄河壶口最美的景观之一。
冬日的壶口,冰封龙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黄河的怒吼声消逝在天际。远望,一条白色的巨龙在晋陕峡谷中蜿蜒。近观,黄河壶口如冰雪世界,呈现出千姿百态的柔美。各种造型的冰挂,如进入天然的冰雕动物世界,又如进入童话般的梦幻之境。冬季的黄河壶口更让他迷恋。在他的眼中,壶口是神秘莫测,美景无限的水晶宫:晶莹剔透的冰柱,百态各异的雪梁,还有那像虎、像龟、像海豚、像山猴、像苍鹰的各种动物造型,冰清玉洁。壶口瀑布未被封冰时,黄河水将瀑布冲开,飞流直下,水珠四射,顺着阳光看,一道彩虹绚丽夺目,在银装素裹的壶口之上,真乃绝世奇观。还有那立春之后冰凌消融过程中的“桃花汛”,令人叫绝。
拍摄这样的作品,黄正东付出了更多的艰辛,也经历了更多的危险。
2007年1月16日,《人民日报》二版有一组图片新闻报道,标题就是“黄河壶口瀑布冻住了!”新闻中说,1月14日,300米宽,4000米长的壶口瀑布龙槽全被十几米厚的冰凌覆盖,岸边看不见壶口,也听不到咆哮的涛声,瀑布也不见了踪影,为了安全起见,岸边通往壶口的小桥已禁止通行。这张照片上,有一位老汉紧紧拽着他的衣服,以防危险发生。照片上的摄影者就是黄正东。此前一次,他在壶口边上拍冰河,脚下一滑,在冰上溜了20多米,所幸岸边的铁栏杆挡住了他,但他并没有退缩,情绪 稳定了一下后,索性就在滑落地最危险的栏杆边上举起了相机,抓拍了一个个近景特写……壶口四季美不胜收。黄正东的摄影艺术作品成果日渐丰硕。2006年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个人作品集《壶口冬韵》,在业界反映良好。之后,很多朋友建议他举办个人影展,将黄河壶口的壮美、柔美、秀美展示给更多的人观赏,激发黄河儿女为民族复兴贡献更大的力量。
美好的愿望终于变成了现实。2009年4月6日至15日,由中国摄影展览中心、临汾市文联、临汾市旅游局联合主办的《黄正东黄河壶口摄影艺术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第6展厅展出。开幕剪彩仪式独特而新颖,充满了亲情。中国文联原副主席胡珍,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朱宪民、张桐声以及中国金融工会、中国人民银行工会的有关领导前来致贺,黄正东76岁的老母亲,83岁的姑母,以及他在黄河壶口边结识的老朋友,被人誉为黄河老汉的张国宝和妻子都来参加开展剪彩仪式。老母亲为儿子的摄影艺术展剪彩,本身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黄正东发表了《黄河——我心中的河》感言。发自肺腑地道出了他对黄河母亲的赤子之情:没有专业的设备,没有一流的技术,但我有一颗赤子之心。我要用百倍的精神,最好的状态,全身心地用手中的镜头去诠释母亲河。……在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之际,把我的作品拿到中国美术馆展出,让更多的人了解母亲河,认识母亲河,使“自强不息,不屈不挠,一往无前”的民族精神和黄河文化精神发扬光大。
展厅里,人们在欣赏黄河壶口各具特色的美景时,大都注意到这样一幅照片《母亲和儿女们》。画面的内容是黄正东的母亲罗玉英和儿女们在一起的合影。黄正东有一位伟大的母亲,有理解他、支持他的兄弟姐妹。在筹办影展时,黄正东遇到了巨大的困难。他渴望黄河壶口影展如期进行,但巨大的资金缺口如一块巨石拦在路上。
在他最困难、最无助、最茫然无措之时,他的亲人、朋友和同事们伸出了援助之手。一生清贫的老母亲毅然拿出了积蓄一生的10万元养老钱,并一再嘱咐他:“儿呀,你不要太难了,再大的困难,老妈都要帮你!宣传母亲河,老妈也有一份责任!”他的弟弟、妹妹、姑母以及表弟、表妹为了展出顺利进行,纷纷解囊,并亲自到北京助力。了解这段故事的人们无不感慨万千:伟大的黄河,伟大的母亲!向着黄河,唱出儿女们心中的赞歌。黄正东黄河壶口摄影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10多天,参观者达数万人,很多人留下了感人的话语,上自86岁的老者,下及6岁的幼童,在赞叹于黄河母亲伟大坚强的同时,也为作者的艺术追求而折服。在观众的建议下,应有关方面的邀请,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圆满结束后,黄正东黄河壶口摄影艺术展于4月16日至18日又进入了中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展出,展出再次引起热烈反响。走出燕园,又受邀于5月6日至13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展出。
正是黄河向东流,黄正东的耳边响着黄河滚滚的涛声,浩浩荡荡。他又一次将镜头对准奔腾的黄河壶口……他的艺术梦想在这里,他生命的意义在这里!他说,我是黄河的儿子,黄河在我心中。
作者:刘卫琪 来源:临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