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一碗面”
作者:郝微微
群众路线教育,随西社区主任去城郊王家庄走访贫困户。主任告诉我,我们要去的人家,男主人叫王金海,55岁。女主人叫翟明凤,54岁。王金海5岁时患小儿麻痹症残疾,翟明凤3岁时患视神经萎缩失明。虽然主任介绍了夫妻的情况,当走进他们的家时,我还是心颤了——
我们这次来,主任还有个任务,就是审核他们的低保。按照程序,他们拿出了结婚证。上面记录着1985年12月13日,离隰县县城40公里的阳头升乡华石头村26岁的村民王金海与隰县城关镇王家庄村25岁的村民翟明凤结婚。“我们是合法夫妻!”憨厚的王大哥居然和我们开起玩笑,可语气间透出自豪,大姐则一脸幸福。
大姐爱说爱笑,幽默风趣,我也就没有了拘束:“你和大哥怎么认得的?”“村里人介绍的。”“一见钟情啊。”“哈哈,我到现在也没看见过他的眉眼。”大姐一阵大笑,我们却心酸了。一对同命相怜的夫妻啊!
时间已近中午,按照社区安排,午饭就在他们家吃。可看到他们的情况,我准备去外边买几个菜,可夫妻俩死活不让。女主任自告奋勇,夫妻俩一连声说:“你们是稀客,哪有让客人做饭的道理!”“可你们......”我欲言又止。“你是怕我们做不了吧,不就是多做一碗面嘛,告诉你,我们已经做了30年了!”
“正好弟弟拿来几个洋柿子(西红柿),咱就吃洋柿子鸡蛋抿尖。”“洋柿子鸡蛋抿尖“是我们隰县最具特色的农家饭,也是招待贵客的佳肴。说话间,大姐麻利地提起案板,大哥在一旁和面。
大姐让大哥把“洋柿子”拿来,大哥赶忙动起手来,可看得出来,他不怎么在行。好像怕大姐不高兴,他不好意思地吐了吐舌头。
“就不是你干得活,还要在外人面前谝(炫耀)!”大姐似乎有些嗔怪,可我们和大哥都笑了。我发现,大姐落刀准确,菜片厚薄均匀,刀工绝对是我们一般人都做不到的。
大姐居然可以剁菜沫,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大哥说:“她是个要强人,从我们到了一块,她就不要别人插手,要说起来,我们的日子简单,不过一碗面的事,可天天要做一碗面,30年了!”大哥叹了口气,我们听得出那是感激。
然而,在检验自己的劳动成果时,我们看到了大姐的艰辛,菜切完了,她仔细摸了一遍,这个过程对于我们来说,不过就是1秒钟的功夫,但她用了足足一分钟。
那舞动的刀始终让我们心悬着,大姐感觉到我们的担心:“不要怕,一开始也切过几回手,以后就再没有,过光景不流点血还行?”大姐豪爽的笑了,可女主任的泪水却流淌着。我的心在震撼:为了一个家,为了他们朴素的“一碗面”的日子,他们不流泪,只流汗,甚至流血,他们演绎的是伟大的奉献精神!面对他们,我们应该汗颜!
大哥也在一旁忙碌着,他面案的功夫是上等的。他说,30年来,他在厨房的主要任务就是和面,因为这是体力活。他还炒菜,因为妻子看不见。
于是,为了我们的“一碗面”,也为了他们的“一碗面”,他们在忙碌着。我想到了他们30年来的“一碗面”。
和好面,大哥让妻子“看看”。“又夸扯来了!”显然大姐对丈夫的技术是放心的。我却看到了和谐、温馨,有了这一派安详,天大的困难在他们面前都得低头,他们“一碗面”的光景也越过越红火。
得到了妻子的赞许,大哥又进入新的程序,剥葱剥蒜。他说,这是“小工子”的活计。我又想到,家就是一个团队,讲究的是配合和默契,这是“一碗面”日子的最好佐料。
“大工子”当然是妻子的,大姐挥刀切葱切蒜,真是葱如丝,蒜如纸,有滋有味的“一碗面” !
炒菜的任务是大哥的,但妻子忙着递各种调料。一切是那样的默契有序,井井有条。
大哥让妻子尝尝味道,大哥告诉我们,他吃盐重 ,让妻子尝尝他才放心。
大姐说,今天有客人,偷会懒,剩下的活就让“掌柜的”干吧。她和女主任拉起了家常。她告诉我们,他们确实很难很难。结婚后,生了儿子和女儿。为了养育儿女,她每年都给人家打核桃,打杏仁,一冬天能挣几千块。丈夫也打工给人家看工地。谈到这些,她始终微笑着,我想到,这是人生的微笑,洋溢的是坚韧不拔,不折不挠!
娘年和婆家的人对我们都很好,兄弟姊妹凑钱给我们修了四间平房,县残联还给了住房补贴,吃上了国家低保,民政局还救济,逢年过节,县里、镇里、社区,村里都慰问,日子比过去舒坦多了!“你是记者,一定要在广播里电视里替我谢谢他们呀,我看不见,我的耳朵可好着哩!”她再三叮嘱我,而我却扪心自问,对父母、对亲人、对朋友、对社会、对国家,我们学会了感恩吗?
孩子们都争气,学习优秀。儿子为了妹妹,把上大学的机会放弃了,打工补贴家里和妹妹。女儿考上了侯马重点高中,免费读完高中考上浙江师范大学,国家给了助学金。今年女儿考上研究生,因为不愿拖累家里,也放弃了。现在正在考公务员。我们都支持她!我在反思:当我们把对儿女的纠结归咎于社会或教育制度时,我们是否失之偏颇,是否完美履行了“身传言教”的职责呢?
“儿子娶了媳妇,生了个大胖孙子,这辈子没白活!”我在沉思:当我们醉心于各种养生之道时,应该明白,淡漠名利才是长寿的深刻要义,知足常乐才是养生的核心内涵。
说话间,大哥说饭好了,大姐立刻起身把饭桌抹了又抹,大哥告诉我们,每天大姐不知道要把家里抹多少遍。我们立刻想起他们家里的纤尘不染。
大姐说,因为看不见,30年来,每“一碗面”丈夫都要给她调好。其实,大哥付出的是体贴和关爱,这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具备的人生要素,对家庭、对社会莫不如此!
每“一碗面”也总是先端给自己。其实,大哥呈现的是责任和义务,这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具备的人生素质:对家庭、对社会莫不如此!
这“一碗面”他们一吃就是30年,而且还要不知吃多少年。相依为命,相濡以沫,我相信,他们越吃越香甜!
“一碗面”也是我们的人生,我们应该懂得,我们的人生不仅属于我们自己,更属于社会、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