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这雨,到底啥时候停……(终于快要到晴天了~)

2014-09-17 14:41:25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记者 郝海军)细雨绵绵不忍去,秋色渐浓凉意来。不少人感叹秋雨绵绵何时休?9月15日市气象台发布预报,未来几天,我市都还将持续阵雨、小雨或暴雨的天气,直至周五(19日)才会出现晴间多云的天气,届时市民才会见到久违的太阳。

预计全市周一阴,有阵雨或小雨,局部地区中到大雨;周二多云,阴,有中雨,局部地区有大到暴雨;周三阴,有小雨,局部地区有中雨;周四阴,部分地区有小雨,转多云;周五晴间多云;周六晴间多云;周日晴转多云,或小雨。

9月中旬气温偏低,降水偏多,大部分地区较常年偏多1倍以上。我市农作物处于产量形成后期,部分农作物已陆续进入成熟期,秋收工作即将开始。预计下一旬可能出现连阴雨天气,对已成熟作物收获不利,特别是不利于棉花裂铃吐絮;下一旬前期我市降水频繁,气温偏低,可能造成部分作于贪青晚熟,建议降水过程结束后适时收晒成熟作物;设施农业要做好更换棚膜,检查大棚密闭性,检查保温设备,及时进行大棚加固,为秋冬季大棚生产做好准备。


气象工作者:用科学窥探“天机”

天气阴晴雨雪,气温高低,风力大小……每日,天气预报以极其简单明了的文字和数字的形式通过电视、网络、手机等不同渠道走进百姓的生活,为百姓的工作、生活、出行等提供指南。

而这些简单明了的文字和数字的产生,则需要气象工作者对大量数据和图表进行采集、记录、分析……初秋的晚风中裹挟着丝丝凉意,街上行人渐少。9月5日21∶45,记者来到位于市区鼓楼南大街的市气象局,办公大楼前的大片观测场在寂静的夜晚越发显得空阔静默。

当天21∶50,记者走进办公楼一楼的市气象局观测站,观测员张亚平端坐在工作台前,眼睛不时在3台显示器前来回移动。

“观测站获取地面观测数据的常规手段就是通过观测场,观测项目有云、能见度、天气现象、温度、气压、雨量、地温等等,而最基本的观测项目是温度、气压、风和湿度,”张亚平指着电脑上诸多观测项目一一向记者耐心地讲解。“除了云量、云高需要人工观测外,其他观测项目已实现自动化观测。观测场装有感应器,观测数据每分钟都会自动传回观测站计算机上的业务软件,然后每五分钟形成一组数据直接传至省气象中心。”为了确保观测数据真实有效,无论是室外的观测场还是室内的业务软件都有两套设备在同时工作,一旦两套设备采集的数据发生偏离,观测员可对观测项目逐项进行对比,“分析数据既要耐心还要认真,必须快速从大量数据中找出出错点并及时解决。”从业20余年,张亚平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

20余年,从按时按点人工观测,采集数据到实现观测自动化,在张亚平看来,是观测设备和技术的不断更新进步,使得采集的数据更加准确可用,上传更加快速及时。

23∶12,离开观测站,记者来到位于三楼的气象台,偌大的办公区内,数十台计算机同时工作着,风向图、高度场、卫星云图等各种天气图以运动的形态呈现在各计算机显示器上。此时,预报员曹洪菁已连续工作了5个小时。

“气象台的工作内容包括预报、服务、预警和指挥四个部分,”顺着曹洪菁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在四个不同方位分别按功能进行了分区。“首先,工作人员需要运用预报分析软件对观测站采集的收据和各天气图反应的天气状况进行分析预测,然后将预测结果制作成气象信息向社会发布;遇到重大天气过程,如暴雨、大风、寒潮等,要启动预警系统,发布预警信号;在实施人工增雨、消雹等人工影响天气行为时,必须通过气象台的指挥平台发布指令。夜间工作更要提高警惕,随时观察各天气图的走向、变化,对可能发生的重大灾害天气做出预测,尽量把灾害天气对百姓生命财产的危害降至最低。你看,最近降雨较多,要时刻盯紧雨量图的变化。”

9月6日0∶40许,采访结束,记者离开市气象局,而曹洪菁依然战斗在庞杂的数据和变幻万千的大气图中,6∶30之前,他需要将未来72小时天气状况的分析预测结果做成一份精细化预报发至省气象台。

临汾新闻网记者 李卫红

责任编辑: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