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10点半权玉芳收摊儿回家
临汾新闻网讯(记者 梁丽 丁莹)“只要还干得动,我就坚持靠自己,不给儿女增加负担。”86岁的老人权玉芳说,“我有一儿四女,最大的女儿也有60多岁了,如今也算是儿孙满堂。虽然家里算不上大富大贵,但也可称得上小康之家,家里并不缺我挣的这点儿钱。”
在临汾水塔街4巷,有这样一位耄耋老人,她不为挣钱只为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三十年如一日,干自己喜欢的事,诚信朴实、一丝不苟地对待每位顾客,她想用自己的坚持让儿女懂得感恩,学会自食其力,老人的秘制姜汤涮菜,好吃又实惠,她的这种精神赢得了周围人的支持和敬佩。
▲权玉芳正在为客人涮菜
▲吃涮菜的客人很多,有时街坊邻居帮忙
▲权玉芳摆摊的巷口周围有着学校,不仅学生们来吃甚至老师也前来吃涮菜
▲老人权玉芳在家中整理着下午出摊的菜品
▲配菜
▲权玉芳认真仔细调和涮菜蘸料
#FormatImgID_7#
▲权玉芳总是闲不下来,没有客人时也一直都在忙碌
▲骑车去采购的权玉芳正和邻居攀谈
▲权玉芳是这家百货店的熟客,店长总是将老人购买的东西送到老人车上
▲晚上23时许,权玉芳还在院子中收拾着
老人在外摆摊已有30多年了,儿女劝说多次让她安享晚年,但每天啥也不干待在家里,总感觉浑身不舒服,头闷疼得厉害,这种生活比她每天摆摊还要累。记者问到老人每天能收入多少钱时,权玉芳说:“挣不了几个钱,也就是给自己找个事儿干,一天也就挣几十元,有时候减去买菜的钱,还负债。”权玉芳年龄大了,眼也花耳也背,但她始终坚持自己摆摊,她认为,这不仅是自己的一份事业,也是精神支柱,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行动,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有好多人看着我年龄这么大还出来摆摊,难免产生误会,以为我没有儿女照顾,但事实并非如此 ,儿女都非常孝顺,曾一度劝说我别再摆摊了,由他们来照顾我,是我自己硬生生地坚持要摆摊 。”老人权玉芳说道。
86岁老人权玉芳乐观向上的精神,让街坊邻居十分敬佩,大家都劝说她年纪大了别干了,但第二天她又继续忙活起来。“母亲每天大清早就骑着脚蹬三轮车去买菜,如果是地方较远,就由我们去买,近点的地方她就自己去买。每天的基本程序如摘菜、洗菜等都是她自己完成,一上午的时间很快就忙活过去了,等中午吃完饭便又开始忙活装起晾干的蔬菜,收拾桌凳准备摆摊儿,晚上收摊儿回来,为了煮好第二天要用的姜汤,甚至熬夜到一两点才睡觉。”儿子李建平说,看着母亲辛苦特别心疼,但劝也劝不下,只能我们当儿女的多帮帮忙,让她经营好自己的生意。
▲连续几日的大风降温天气,儿子李建平却说母亲不要出去摆摊了,但母亲却要坚持摆摊。
母亲的执著和认真的态度为自己招揽了不少客人。“每天晚上下班回家,路过这家涮菜摊儿,总想着吃两份或者带两份回去,两元一份的涮菜便宜量又多,再加上老人几十年精心研制配料,味道那就更不用说了。”家住水塔街的张女士说道,这涮菜的汤是拿生姜慢火熬制的,驱寒暖胃有益健康,每天前来吃涮菜的人络绎不绝,有的甚至是当年上学时候吃过,为了回味特找过来的。
“母亲年轻的时候是做裁缝的,由于裁缝市场不太景气,为了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便转行摆起了涮菜摊儿,这一摆就是30年,家庭情况好不容易有所起色,天有不测风云,父亲在临退的前一天因为工伤导致手指残废,母亲好强不让儿女分心,怕影响工作,自己一人边照顾父亲边摆摊儿。”李建平说道,母亲用坚强和乐观感染着我们,她认为只要她活着,就要自食其力,其实我们都知道,母亲是为了给我们做个好榜样。
权玉芳的生活每天就是在菜市场、家、小摊奔波着,她每天下午四点钟就摆好摊儿,静静地坐在摊位前,等候着客人的到来。“一次傍晚,母亲跟往日一样坐在摊位前,刚吃完一份涮菜的客人,扔下十块钱就要离开,说是不用找了,母亲硬是追上把钱找给人家;还有一次母亲买菜时,好心人得知老人已经80多岁,觉得既同情又敬佩,便帮母亲拿菜,给母亲20元钱让母亲买点水果吃,母亲好强,说什么也不肯要那个钱。”儿媳孙新玲说道。
像这样同情老人的好心人还真不少,但也经常有人指指点点,“这老人太可怜了,无论刮风下雨都在这。”“老人家有没有子女啊,是不是儿女不孝呀。”“老人家是不是家里太困难了?”儿媳孙新玲说:“听到旁人指指点点,我们都不好意思了,劝说不行,只能全家支持,我觉得什么是孝?不惹老人生气,帮助她干自己喜欢的事就是孝。”权玉芳认为摆摊就是自己的工作,不能多收一分钱,如果顾客落下东西,她都会收起来等待失主来认领,她希望别人是因为需要来买她的东西,而不是因为同情、可怜她才来买。
孙玉芳今年86岁高龄,身体硬朗,绝非一般人可比,人见人夸身体棒。“ 母亲每天自己洗菜、做饭、收拾家务,一直都是自食其力不让别人插手。”儿子李建平说,老人“闲”不住,没事的时候她还蹬着三轮车,在街上转悠,看见有扔下的饮料瓶,立刻捡起来扔进自己的三轮车里,攒多了拿去卖上几毛钱,买些糖块回来放在身上,给小朋友们吃。
▲权玉芳生活很朴素经过垃圾堆的时候总要看看有没有瓶瓶罐罐的
据儿媳孙新玲透露,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认为母亲年纪大了,腿脚开始不利索,就算身体再好也不能让她独自出门,家里人拗不过她,又不放心她一个人独行,便每次在她骑车出门时,总是悄悄地跟在她后面,生怕她出现任何闪失,但经过一段时间悄悄跟随发现,母亲不管走路还是骑车都比我们还要小心稳当,这才慢慢开始放心。
▲86岁的权玉芳听力不是很好,与人攀谈时总是细心聆听
记者发现,老人每天进出都必须经过一个小陡坡。权玉芳经常自己推着装了满满一车东西的三轮车上上下下,路过的人看到都会上前帮忙,老人赶忙推辞,总是说自己可以。老人身体健康,很少生病,确实为儿女减轻了很大负担。
“母亲从30年前就在外摆摊, 一直坚持至今,我们从刚开始的不同意到现在已成为习惯,归根到底都是因为老人喜欢这份工作,自己想干。很多人误解我们当儿女的不孝顺,认为我们不管母亲,逼迫她出去摆摊,我们曾一度感到无奈,大家的说法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压力,背负了一身骂名。”李建平无奈地说。
李建平回忆着:“母亲告诉我们,不管我选择什么样的职业,捡垃圾也算,只要是光名正大的,是通过辛苦劳动换来的就是好样的,挣钱没啥贵贱之分。”所以如今,我们都非常支持母亲的工作,只要一没事儿,我和妻子、儿子都会去给母亲帮忙。
李建平说,由于受母亲的影响,他学会了“放下面子”、“放低架子”,认真做人,坦诚做事。“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父母就教育我们要学会感恩,做一个善良的人。在母亲摆摊忙不过来时,街坊邻居看到总是主动帮忙,偶尔也会有一些年龄相仿的老人闲来无事,聚到母亲的摊儿前说话聊天,解解闷儿,这样一来心情也好了,经常把小摊儿当成她们聊天解闷的‘根据地’,母亲的教导让我们铭记于心。”
图片:临汾新闻网记者 张蕴强 摄
责任编辑:王晓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