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郁郁葱葱的森林,漫山遍野的绿色,总能唤起人们的美好向往,而青山常绿的背后却是无数护林员的艰辛付出。
一年四季与森林为伴,他们用双脚丈量山林,用双眼守望青山,在崎岖的山路间披荆斩棘,品尝着无尽的孤独和寂寞,在简陋艰苦的环境中默默坚守。
天刚蒙蒙亮,护林员老邓就骑着摩托车前往自己的辖区
12月3日,记者来到距离浮山县城40公里外的山西省中条山国有林管理局三角林场辛庄管护站,跟随护林员邓文秀进山巡林,体验护林员的艰辛和执着。
一个人 一座山 33年的坚守
如果没有33年前的坚持,邓文秀也许会过着另外一种生活。
1981年的冬天对邓文秀而言可谓终身难忘。那一年,23岁的他子承父业,带着乡村少年的纯真与梦想坐着拖拉机走进了大山,来到了父亲每天看守的山林,在3万亩山林间过上了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
尽管上岗前就知道山上条件艰苦,邓文秀在上山前就做了最坏的打算,但是跟随父亲第一天上班时,眼前的一幕还是超乎了他的想象。“无法想象在没有水没有电的一间土窑洞里生活下去。”环视四周,可以想到父亲每天枯燥单调的生活,邓文秀的心难以平静,他始终不明白什么样的动力能让父亲在这里挥洒青春。
茫茫林海深处,硬着头皮跟随父亲第一次巡山,原本准备放弃的邓文秀依稀寻找到了父亲在此坚守的答案。每一条小道、每一泓清泉、每一颗树木,父亲早已熟记于心。当天傍晚,送走父亲后,邓文秀辗转反侧,彻夜难眠,透过窑洞的窗户看着皎洁的夜空,邓文秀暗暗下定决心在这里坚守,延续父亲的守山梦想。
“最难以排解的还是孤独和寂寞,每天晚上回到住地,听听收音机成了最大的享受”邓文秀坦言,巡山过程中由于没有人聊天,只能和大自然对话,孤独和寂寞早已成为了工作和生活中的一部分,作为护林员必须学会把孤独过滤成简单的幸福。
老邓的辖区有2万多亩地,有的地方摩托车能走,有的地方只好徒步
钻老林子是常有的事情,在森林茂密的地方就连老护林员也会迷路
虽然已进入隆冬时节,但是渴了老邓随手掬起一捧小溪水喝了起来
下午返回驻地,邓文秀开始准备晚饭,而首要任务就是拿起扁担挑着水桶到两公里外的山坡去挑水。“回到家撇去表面的树叶,沉淀后就可以使用了。”指着水桶里的树叶,邓文秀笑着说,这样的水他已经吃了30多年。“再过几天,挑水的时候还得拿上锤子。”邓文秀介绍,冬天结冰后,水很干净,无需沉淀,但敲冰的时候手会震得很疼。由于一路全是陡坡,水桶根本无法安放,邓文秀只能一口气把水挑回家,然后再短暂休息。
经过短暂的休息后,老邓说,山里天黑早,得赶紧去2里地外的泉眼去取点水,一会还得做饭呢
说是泉眼,其实也就是个不到1米见方的小水池,水面还飘着大量的树枝、树叶。老邓说,不要紧水开了,撇一撇就好了
老邓在做饭
他的晚饭不过是烧一点开水,就着咸菜泡个馍
从清晨迎着朝阳整装出发,到傍晚借着暮色返回没水没电的窑洞,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邓文秀这一干就是33年。大部分时间,中午饿了就吃随身带的馒头咸菜。长此以往,邓文秀得了严重的胃病。山路弯弯曲曲,邓文秀只能在杂草和灌木丛中穿行,一天下来至少跋涉三四十公里,有人估算,邓文秀33年巡山走过的路程相当于绕地球10多圈。
一家庭 三代人 不悔的选择
担水回来,邓文秀总会坐在门前大树下的石墩上,贪婪地眺望着沐浴在夕阳余晖中的山林。每当这个时候,他都会拿出老伴的遗像,仔细端详,用长满老茧的双手反复摩挲,一遍又一遍。
“这么些年苦了你和孩子。”抚摸着遗像,邓文秀满含愧疚,自言自语。没有人知道,为了眼前这个简陋的住所,邓文秀几乎把幸福的家庭推向了“绝境”。老伴带着孩子在老家生活,而他只能在雨雪天气里,带着满身泥泞匆匆回家,待全家人吃上一顿团圆饭后又满含不舍地匆匆离去。
下午14时,老邓回到了位于山顶的临时居住地,在午后的阳光下老邓取出刚离世不久的老伴的遗像说:“今天阳光不错,你也出来晒晒太阳”
随着邓文秀的儿子女儿相继长大成人,成家立业,老伴也终于住进了她魂牵梦绕的陋室,给他洗衣做饭,与他一起守在大山深处。然而,幸福的二人生活还没过几年,老伴就患病去世,即使在老伴住院治疗的时候,邓文秀依然每天穿行在山林中无法抽身回家。即使在老伴去世后,周围所有人都认为邓文秀应该在山上就地取材,给老伴打一副上好的柏木棺材,然而当老邓把松木棺才拉回家时,周围人在大呼意外的同时向他伸出了大拇指。
劈材、加水、点火,伴随着火苗的闪烁,炉子上铁锅发出的声响欢快悦耳,只有每天这个时候,邓文秀才能也才敢悠闲地点燃一支香烟。“任何一丝火苗都有可能引起一场大火,身为护林员我更深知这一点。”邓文秀在巡山护林中,不禁要想群众宣传林业相关法律知识,阻止村民乱砍乱伐,还要随时提醒进山人员不要携带火种,甚至有时候还要固执地“搜身”,然后才放心地接着巡山。
苍茫暮色笼罩了山林,方圆几公里内不见一星灯火,山风在耳边呼呼作响,邓文秀住所旁最近的村庄也隔着五六公里。就着咸菜吃完滚开水泡馍馍后,在昏黄微弱的烛光里,邓文秀开始认真填写巡山日记。而一旁的木箱中,上百本尘封的巡山日记无声诉说着邓文秀33年走过的艰辛和坎坷。
山里气温已达到零下14摄氏度,虽然还没有天黑,可是由于没有电,老邓在蜡烛下写起了巡护日记
如今,邓文秀的儿子邓佳佳林校毕业后,经过选拔考试加入到了森林公安的队伍,延续着爷爷和父亲守护青山的信念。“我和老公是经人介绍认识的。”邓文秀的儿媳妇刘毅介绍,公公是远近闻名的大名人,由于自己家就在他巡山的范围内,自己也听到过很多关于他的故事。当得知媒人介绍的正是他(邓文秀)的儿子时,刘毅自信地觉得这次相亲有谱。“这样憨厚淳朴的家长,教育出来的孩子肯定不会差。”果不其然,刘毅被邓佳佳的质朴和真诚所打动。两人顺利牵手步入婚姻的殿堂。
父辈们单纯古老的爱情在他们身上重演,邓佳佳每天在三交林场忙碌,长时间不能回家。作为人民教师的刘毅,就像理解公公一样支持自己丈夫的工作,含辛茹苦地抚养孩子。
记者了解到,三交林场管理站共辖21万亩,像邓文秀这样的护林员共有15名。采访即将结束时,三交林场管理站杨于军场长介绍,林场各管护站已经配备了太阳能无线图传监控系统,该系统能够对所有进入山林的人车动物进行自动拍照,同时将图像回传场站,考虑到邓文秀已经56岁,场站为他们配备了摩托车,虽然难走的地方还需要徒步跋涉,但骑着摩托巡护总能节省下很多时间,邓文秀将告别每天住在山林的历史。
(临汾新闻网记者 图/苏亚兵 文/卢凯)
责任编辑:王晓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