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记者 王晓娜)走进临汾市人民医院新院区住院楼7楼神经外科,密密麻麻的输液袋、错落有致的医疗器材、排列有序的患者记录表,在这个看似一切工作都繁琐、紧张的环境里,临汾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护士们又迎来了新的一天。
上午七点,她们在更衣室换了护士服、带上帽子,检查好衣着。和同事沟通了前一晚夜班情况后,便走出更衣室,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
配药室,上午7:30交班后,她们开始为整个病区的患者配药。
对每一位患者用药情况都仔细核对。
将配好的药品经核对后,整齐有序地放到手推车上。
再一一将药品送到对应的病房。
走进病房,查看患者情况,为病人输液,这是日常工作。
这个病区患者时间性治疗较多,一到点儿,病人不用按呼叫器,她们就主动到病房更换液体。
她们在交流关于病人的注意事项。
对于重病患者,她们总是要“重点关注”,任何一项生命体征都详细记录。
工作台上,她们仔细填写病人住院情况和医嘱信息。电话不时响起,总是第一时间接听,防止漏掉一个电话。
忙了一上午,刘叶青护理完病人,悄悄退出房间,在休息区给家人简短的回了电话。
上午7时30分,交班。神经外科一区的护士长李晓芳和同事们开始为患者做晨间护理,擦身、拍背、检查皮肤受压情况、活动四肢、换气切敷料、口腔护理……一项紧跟着一项,随着护士们口中默默的计数声,一步紧随着一步。
从一间病房到另一间病房,没有间歇,从第一项检查到最后一项,不能遗漏,从第一个病人到最后一个病人,不敢疏忽。8时30分,对5个重症病人的日常检查结束后,李晓芳习惯性地做了一次深呼吸每天查看重症病人的同时,她总是习惯性地询问饮食、夜休情况。“我最欣慰的是看到他们一个个康复出院。”李晓芳如是说。
“护士,入院证在哪儿拿?办医保卡用”
“护士,这儿能下去吗?”
“护士,帮我看一下昨天的清单吧?”
31岁的崔建华在电脑前不停忙碌的间隙,一一回答了询问的病人和家属。她接了班之后就在护士站更新核对每位病人的住院信息,眼睛死死地盯着电脑,嘴里还时不时小声的念出需要核对的内容,生怕出一点儿错。“我正在输入医嘱信息,主要是将大夫给病人查完房,需要什么检查或者根据病情调整方案后,把安排好的化验、检查、治疗等情况都通知责任护士去执行。”核对完信息她继续说道:“只要一坐在这儿,我的工作就是给病人解决问题。病人一有什么事儿我们都得立马紧张起来,因为这个科室病人的病情普遍较重,所以要多操心,不敬业是不行的,并且一刻也不能懈怠。工作有六年了,亲戚朋友每次过来看病,都没时间去找他们,直接让他们到门诊挂号去做检查。”
上午10时许,患者杨先生正躺在病床上和女儿聊天。在4月1日他刚做了颅骨修补手术。年前因车祸,头部做了一次手术,这是第二次住院。做完手术第三天,大夫根据他好转的病情减少了药量。他告诉记者:“这两次住院,明显感觉到新医院病区安静了不少,以前也去过其他医院,家属多,太吵,病人休息不好。此外,新院区医疗、服务都挺到位,医生护士除了不停地过来帮我查看恢复情况,还及时给我换床单被罩,她们工作也是很辛苦。”
背后的故事
从业26年的刘叶青,是神经外科一区资历经验最丰富的护士。这么多年她所坚守的工作信条是:要不怕脏、不怕累,心态要好。她告诉记者:“我们这个科室病人的主要特点是‘病急、病重、病情变化快’,很多病人住到医院后,意识不清楚、昏迷,这就提高了护士的护理要求。每天的基础护理中,平均口腔护理2次,如果出现呕血现象,要及时清理口腔;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每1~2小时就要进行翻身叩背;排便困难的患者,灌肠排便后用温水洗净,保持臀部干燥等等。日常护理中清理大小便、吸痰是常有的事儿。但最难做的还是心理护理,我们一方面,要帮助患者消除恐惧、焦虑等情绪,引导他们多做锻炼。另一方面,患者的陪护家属,因为家人住院,心情不好情绪低落,这时,我们要进行入院宣教就有些困难了。很多家属不理解新医院的陪床、探视、病房管理制度。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好不容易给这个家属讲清楚,家属又换人了,只好再重新讲一遍。除此之外,针对不同病人的病情进行相应的呼吸道护理、胃管护理等等。”
“神经外科病人的时间性治疗比较多,护士门对于病人的输液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呼叫器病人根本就不用按,一到点儿护士就去病房换药了。”刘叶青继续说道:“在每天工作中,仅有一个小时的吃饭时间是休息时间。我们这个区有24个护士,大多都是二十多岁、三十出头,都比较年轻,姑娘们从学校出来理论充足,但临床经验不足,所以在工作中遇到问题都特别积极地学习。这不,最近院方组织考试,下班后都在加班学习,她们‘早到迟走’的现象已蔚然成风”。
站在医院走廊里,看着护士们来来回回地穿梭在病房间,她们并无无华丽衣裳,简单的白衣白帽,在平凡、琐碎、劳苦中为患者抚平伤痛。日常工作里,黑夜的恐怖加上生物钟颠倒,超负荷的工作连着疲惫的身心,她们为患者带来的是勇气和希望。
责任编辑:王晓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