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县精神文明建设侧记

2014-07-17 08:41: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今年,襄汾县委宣传部、县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开展了第三届道德模范人物评选活动。通过层层发动和举荐,活动推出20位榜样候选人,掀起了“人人推荐身边榜样,人人学习榜样事迹,人人践行榜样精神”的热潮,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襄汾精神”,呼唤着美德与良知的回归,向社会传递着爱心和温暖、信心和力量,温暖了这座城市。

从“人民警察”刘爱中追逃犯的三楼一跳,“联防队员”毛志坚面对爆炸物的冒死一扔,到“最美火烧哥”赵水林他乡水中的勇敢一跃,再到万东毛村55岁村民文雪民汾河的舍生一救,这些像蒲公英一样播散的“最美现象”,已经成为眼下襄汾县最美丽的风景。“最美”,蕴含着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期待,展示着历经风雨却从未懈怠的道德追求,为襄汾注入了强大的正能量。

从群众中发掘典型,到草根中树立英雄。在树立“最美丁陶人”的过程中,襄汾始终关注并放大生活中的真善美,努力挖掘典型人物身上蕴含的朴素价值观,大力呼唤人们心中的爱和善。

今年5月份,围绕社会各界救助身患白血病的赵曲高二学生强晓琪这一事件,襄汾电视台记者进行了追踪报道,相继推出了救助花季少女系列报道:《拮据家庭的突来变故》《撑起花季少女的希望》等系列报道,真实记录了襄汾群众为强晓琪同学募捐的真挚友情。目前,各界已成功为晓琪募捐50余万元,发挥了引领社会正能量的重要作用。

7月2日下午17时左右,侯马市西里村村民蒋某与好友在这里游泳,蒋某不慎溺水,险情发生。这时同村39岁的村民姚文庆与好友正一起在岸边钓鱼,见此情况,姚文庆与朋友一起跳入水中进行营救。情况突变,当发现救人的姚文庆遇险后,汾河对岸襄汾县万东毛村55岁的村民文雪民与好友加入到搜救姚文庆的行列,可是由于暗流湍急加上体力不支,文雪民也很快不见了人影。就这样,姚文庆、文雪民两条鲜活的生命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在襄汾县志愿服务活动中,民革襄汾总支的党员们共捐献各类衣物213件、书籍58本等,由民革临汾市委统一捐赠到贫困山区;襄汾县广大官兵来到大邓乡土地殿小学开展军民共建暨干部捐资助学活动,书包、笔袋、作业本、羽毛球等一件件文体学习用品,表达了部队官兵对贫困学子的关心和厚爱,除捐献文体学习用品外,广大官兵还与土地殿小学的10名贫困生建立起了“1+1”结对帮扶长效机制,及时帮助他们解决一些现实困难,让他们能够安心学习;69岁的退休共产党员刘学智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在自家小院创办了北贾村夕阳红活动中心,极大地丰富了村老年人的文体生活。襄汾连村7个“剃头匠”志愿为“梦想”义务服务,不到10个月的时间义务服务村民838人次;书技奇人王殿奎在县城中心广场常年义务教授群众书写汉字;襄汾县工商局普通干部郭建平无偿捐献骨髓,给一个白血病患者带去了重生的希望。这些志愿者将自己的梦与祖国的梦、人民的梦结合起来,为自己的人生旅程涂上了厚实而亮丽的底色。在古城镇关村,还有这样一支特殊的队伍,他们的职责是扶老助困,处理突发事件,维护治安稳定,保护村民生命财产安全。乡亲们高兴地说:咱村有了专属的“110”。今年60多岁的关村村民段玉珍是她家唯一的劳力,听说有雨,又担心晒的麦子收不完淋了雨,情急之下,想到了村里的联防队。关村村民段玉珍说:“我这一打电话,联防队马上派了很多人,来给我及时收麦子,很快就收完了,也没淋了雨,我心里挺舒服的。”今年6月,一个普普通通的优秀基层干部的典型马健在三晋大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成为全省“最美乡镇干部”之一。

这是襄汾县把开展的市级文明县城创建工作确定为全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和集中整改事项亮点成果之一。襄汾电视台开辟专栏《马健日记片段》《马健精神在基层》等以马健事迹为核心,掀起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热潮。襄汾新闻中心网站连续刊发数十篇体会文章,上至县委书记,下到基层干部,谈感想、找差距、转作风、促发展,学习马健的“敢于担当、苦干实干、敬业诚信、提升自己”的文明理念正在融入到市民的血液之中,发现典型、培育典型、学习典型,持续释放先进典型的正能量,有力提升了市民素质,塑造了城市好形象,推动着襄汾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和城市和谐发展。

集聚“最美”,传递“最美”。襄汾最美现象从“盆景”到“风景”再到“风尚”,不是偶然,而是必然。这一必然源自丁陶的人文土壤、历史积淀和社会环境的孕育,源自襄汾县委、县政府对道德建设的常抓不懈,源自全体丁陶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这些丁陶好人来源于群众、来自基层,他们的事迹谈不上伟大,有些甚至还很平凡,但他们的故事真实、鲜活,正是从这种真实鲜活、质朴真诚中,人们感知到了人性的温暖,感悟到了人间的大义,感受到了社会的正气,从而让这种“最美”成为襄汾的风尚。

 

通讯员 张生祥 王利平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