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教育系列报道之一:有大爱自有英才

2014-09-02 08:16: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丹桂飘香之时,丁陶大地再传捷报:今年普通高考成绩在去年取得突破的基础上,继续保持高位运行。一是硬本达线再创新高。全县硬本达线1468人,比去年增加275人。其中襄汾中学达线1263人,比去年增加169人;汾城中学达线143人,比去年增加73人。全县体育、艺术、播音主持等双达线人数统计为153人。至此,全县二本B类以上达线人数达到1621人。二是高分人数占比上升明显。全县一本达线661人,占总达线人数40%,其中理科600分以上73人,650分以上4人;文科600分以上1人,属于全市文科状元。襄汾中学闫雯雯同学高考前已通过清华大学面试,获得降25分录取资格,高考得分665分,被清华大学录取。襄汾中学杨慧丽、高鹏被北京大学录取。喜讯传来,全市各界为之震动。

2009年以来,襄汾县委、县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千方百计增投入,科学调整促均衡,求真务实解难题,全县教育结构日趋合理,办学条件日益改善,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努力实现“教育大县”向“教育强县”转变,连续五年荣获“县(市、区)党政一把手教育工程考核先进(优秀)县”荣誉。

 

让教育张开腾飞的双翼

襄汾教育有了长足发展,究其实,首先是把教育放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上,做到了投入与放权两支持。所谓投入,是给钱、给人、给政策;所谓放权,是选对主管部门负责人,放开手脚让他干。

说起襄汾教育,首先要说起襄汾县的主要领导。县委书记王国平,县委副书记、县长张宏志,或毕业于师范学校,或从事过教师职业,都有着深厚的教育情结。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来抓,明确提出“抓经济在眼前、重教育谋未来”的口号,坚持做到教育发展优先安排、教育经费优先考虑、教育问题优先解决,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为全县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近年来,在每年年初的安排部署上,全县确定的十大民生工程项目中,仅教育工作至少占到3项;每年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议至少7次专题研究教育工作,涉及的项目大到学校布局调整、学校建设,小到幼儿教师招聘、长期代教待遇解决等,无一例外优先解决。特别是作为党政一把手,王国平、张宏志身先士卒,倾心为教育发展创造良好的外围条件。王国平上任伊始,通过实际调查摸底发现给市里报的“校安工程”太少,远不能满足全县要求,于是又到市里多方争取指标,同时县里配套资金近1亿元对全县所有校舍危房进行了改造重建,让师生们住进了安全、宽敞、明亮的新校舍。为了开阔校长视野,他还邀请国家教育部原高考命题处处长蒋超为县直学校校长作了专题讲座。2013年5月8日,张宏志上任之初就在副县长曹佩及教科局相关人员陪同下深入襄汾高中、襄汾二中、职业教育中心等地,实地了解学生学习生活环境,详细询问全县学校布局、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安全管理等情况。党政一把手调研教育教学工作、察问学校建设进度、看望慰问留守儿童,切实解决了一大批事关教育发展和师生利益的实际问题。

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该县财政性教育经费依然是优先拨付,并实现了稳定增长。2013年优先拨付教育资金41547万元,比上年增长7.6%,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5个百分点;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例21.1%,比上年增长0.1%;全年拨付义务教育经费14392.6万元,人均增长14.3元;拨付中小学公用经费3178.66万元,生均达到国家标准并实现逐年增长,其中中学增长7元、小学增长2.4元,尤其是百人以下学校,除按国家规定给予实际数额生均经费后,不足百人的剩余数额的生均经费县里也一并予以补齐;按时下拨了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配套资金及农村义务教育寄宿生生活补助,小学发放比例19%,初中发放比例23%。特别是在教师绩效工资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全覆盖方面,教师师均工资达到41480元,比上年增加5.6%,政策性工资全部足额兑现,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累计拨付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全覆盖资金540.89万元,覆盖率达100%,真正实现了发展成果全民共享。

从2010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每年拿出100万元重奖名师、名校、名校长,拿出200余万元重奖高考功臣和考上清华、北大的学子。为了助寒门学子圆梦,该县建立了“金秋助学”长效机制,每年筹资40万元资助孤儿、单亲、吃低保家庭子女顺利升学。这些举措极大地鼓舞了全县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在全社会营造了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

在县委、县政府狠抓教育事业发展的同时,县人大、县政协也多次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学校安全、食品卫生等工作进行视察指导,为教育事业发展提出许多宝贵意见。2013年税务部门全年征收城市教育费附加2277万元、地方教育费附加1052万元,全部用于职业教育、县城中小学技术装备及办学条件改善。所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诸多方便。全县教育工作逐步形成“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的良好风尚和“领导高度重视、部门密切协作”的良好局面。

如果说,投入是教育发展的先行保障,是教育事业大厦最坚实的基石,那么,放权则是对教育工作者最大限度地信任和松绑,让他们不受外界干扰,心无旁骛地按照教育规律办学育人。

2006年9月,曾先后在襄中执教12年、在政府办从事文秘工作13年,对教育有着挚爱情结的刘彦青担任了襄汾中学校长。

上任以来,他坚持严格管理、攻心励志、深化课改、确保安全的思路,把每一位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来爱护、教育,学校教学成绩连年提升,师生面貌焕然一新。

然而刘彦青个性耿直、爱憎分明,也让他受到了一定的非议。对此,王国平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看中的正是刘彦青敢于担当、真抓实干、公平正直的精神和勇气。

2012年,县委任命刘彦青担任了县教科局局长,从此局长、校长一肩挑。面对刘彦青对自己的质疑,王国平一句话铁板钉钉:“彦青,你放开膀子干吧,班子成员你说了算,校长老师该换就换,教育上的事该咋办就咋办!”一席话说得刘彦青心里热乎乎的,他说:“有领导的信任,我豁出去了!”事实证明,襄汾教育有了好的当家人,驶入了稳定发展的快车道。襄中的管理模式在全县得到推广,教学队伍、教育改革等方面持续发力,实现了“学有所教”向“学有良教”转变。2013年在政府部门政风行风评议中,县教科局全票通过,体现了社会各界对教科局工作的充分肯定。该局先后荣获“临汾市2012年度绩效考核先进单位”、“国家基础教育质量检测优秀组织单位”、“全国‘中华魂’主题教育活动先进集体”、“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工作考核优秀单位”等十余项荣誉称号。《临汾市2013年度教育事业发展工作目标责任书》规定的14项重点工作全部圆满完成。(记者 郭璞)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