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份以来,襄汾县按照政府搭台、百姓唱戏、文化惠民的总体思路,精心打造了“百姓大舞台”文化品牌工程,短短5个月时间,先后在丁陶广场演出13场,有1300余名群众登台,400余个节目亮相,免费举办培训50余场次,2500余名群众学习,近10万人次群众观看演出。一个群众演、群众看、群众乐的流动着的文化喜乐园,如雨后春笋蓄势而出,茁壮成长,铺筑了一条让老百姓走出家门、走进广场、走上舞台的“星光大道”,成为了襄汾人自己的“快乐大本营”,也成为美丽丁陶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百姓大舞台圆了群众“明星梦”
演员闫兰凤带着慈祥的笑容,怎么看都是一个邻家阿姨。随着报幕声响起,她深吸一口气,步履坚定地走上了舞台。她表演的是汾城干板,几十年未曾出现的表演形式引起了现场观众的好奇。一张口,那土气又诙谐的汾城话立即让大家哈哈大笑,掌声不断。
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襄汾县宣传文化部门在征求意见中,有群众反映乡村基础文化活动缺乏,同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很不适应。以问题为导向,该县积极探索推出“百姓大舞台”文化基层行活动。“百姓大舞台就是要将舞台搬到百姓家门口,让百姓演、群众看,搭建一个群众足不出村就能看演出的平台。百姓唱的每一出戏,演的每一个节目都来自于群众,紧扣时代主题,突出乡村特色。”襄汾县委常委、县政府党组成员、宣传部部长杨建廷说。
县、乡、村三级联动,全力搭好百姓大舞台,利用政府网站、电视媒体、文化热心人士宣传引导功能,让群众知晓百姓大舞台,了解百姓大舞台,参与百姓大舞台。
“那天在家里看咱襄汾电视台,看到一个公告,说宣传部牵头搞个百姓大舞台,只要有一技之长、热爱表演,都可以到舞台上去,当时就很激动,恨不得马上去报名。”59岁的王学苏拿着舞扇边比划边说,“小品、二人转、双人舞、花鼓,咱们样样都行。天气再热、再累,也挡不住我们爱这个!”公告一发出,报名者非常踊跃。“参加演出的演员有农村百姓,有富商大贾;有教职员工,有中小学生;有在职人员,有退休干部。年长者70多岁,最小则不到6岁,表演队伍的构成辐射到了社会各个层面。”襄汾县文化馆馆长石萍介绍说。
为了让群众演好戏,圆好“明星梦”,襄汾县着力在舞台“包装”上下功夫。宣传文化单位组织专业人员从舞台设计、节目舞美、声乐、编排设计上提供免费培训和支持,提升节目质量和保障演出效果,组织协调每场演出。“我们陈柴社区表演队在县文化馆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在百姓大舞台上演出七八次了。现在有很多群众见面都主动询问我们节目准备情况,有的群众还专门到社区看我们表演,我们现在都是‘明星’了。”61岁的陈柴社区表演团队教练王秋花说。
百姓大舞台引得群众欢乐多
“快看!快看!那个演员是我的同事,特别喜欢表演。七场消夏晚会,她就演了六场!”42岁的张景芳指着台上进行反串表演的人开心地说,“还有我女儿,她才大三,是这次晚会的主持人。我们全家人每天都来支持她!”
汾城镇三公村的张海波,这边才从百姓大舞台上下来,那边女儿就打过来电话祝贺:“爸爸好样儿的!回头告诉我怎么报名,我也要参加!”
在这里,没有明星大腕,没有华丽的灯光音响,却拥有最亲切、最熟悉的面孔和声音。他们的表演,大家喜闻乐见;他们的节目,大家耳熟能详。精彩的表演让现场高潮迭起,观众坐着马扎,摇着扇子,欢呼不断,和着拍子兴奋地鼓掌歌唱。
已经退休的陈大姐笑言:“每场演出都是免费观看,所以我经常来看。有人吹奏葫芦丝,有人上台介绍致富经验,有农民画家现场作画,还有蒲剧地方戏等,比看明星演出还过瘾。”
在襄汾打工两年的河南民工黄有杰每天晚上吃过饭就早早地来这里等着看节目。“每天到了这个时间,就想往广场跑,那里的文艺演出真不赖!”“我爱听戏,现在广场上几乎天天都有戏看,过瘾!”台下的观众在观看演出之余还能相互交流。
百姓大舞台掀起乡村文化热
“昔日崎岖的小道变的宽畅,变的宽畅,清澈甘甜的井水,滋润着我们的心房,改革路上的百姓,奔向小康……”三公村广场上歌声嘹亮,伴随着《三公,我可爱的家乡》欢快、奔放的旋律,台上台下的村民饱含激情地唱出自己的“好声音”。
村民们告诉笔者,自从有了自己的村歌后,“亮嗓子、唱村歌、晒幸福”,成了大家晚饭后的一道必修课。
百姓大舞台,村民自己定“菜单”,自己“掌勺下料”,原汁原味烹制襄汾百姓自己的特色“文化大餐”,一股文化热浪迅速席卷丁陶大地,掀起滚滚热潮。
“在西贾、在古城、在陶寺、在汾城,每到一个村子都让我们特别感动。一听到我们要来,村里的村民都来帮忙搭台子、搬东西、摆道具,劲头儿十足。演出时,很多人都争相上台,唱歌、跳舞、演小品,台上台下笑声不断、掌声不断。这让我们发现基层群众对文化表演是那么热情,也是那么渴求。”襄汾县文广新局工会主席梁江波说。
“《好人就在身边》是个由18个人共同表演的剧情舞蹈,通过对身边好人好事的演绎,为社会传达正能量。”正在排练舞蹈的县文化馆老师臧茹说,“最小的演员5岁,最大的已经有70多岁了。可他们都特别认真,一个动作能反复练习N遍。”
有热情,还有奉献。七十多岁的王根才老人,不仅热爱表演,而且还特别关心演出人员。只要有演出,他都会为演职人员准备好水、毛巾、金嗓子含片,还有小板凳。“我想成立一个爱心艺术团,专门为热爱艺术表演的人提供一些帮助,让他们表演得更好,为更多的人带去欢乐。”王根才说。
“在活动中,我们还发现了极具襄汾特色的表演形式,比如汾城干板、三句半和莲花落等等,这都是我县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好好保留下来。”襄汾县文广新局局长张翔说。
一名名“草根明星”产生,一个个表演团体会聚,一种种艺术形式发扬,小小的舞台,悄然间引发着襄汾乡村文明的巨大改变。 通讯员 焦玉龙 仪舒玉
责任编辑:柏东丽
上一篇: 重新观照华夏文明源头的坐标
下一篇: 襄汾农民比拼广场健身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