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寺就是最早的“中国”!4月15日,中国临汾“尧文化暨德廉思想”研讨会闭幕式上,当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项目负责人王巍在总结讲话时宣布这一喜讯时,整个会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至此,临汾人民引以自豪的“尧都平阳”也终成不容置疑的铁案。这次由山西省委宣传部、临汾市委市政府主办的研讨会,是一次高规格、高层次、高水平的盛会。在由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李伯谦、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王震中、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何驽等组成的专家学者团名单中,赫然署着李琳之的名字。
一
在见到李琳之之前,我首先见到的是李琳之的两部作品:一部是《中华祖脉》,一部是《感喟秋雨》。《中华祖脉》揭示了两层深意。一是晋南、晋东南地区是我们中华民族祖先生活、繁衍的根据地,是中华民族这颗庞大树冠的直根系。二是晋南、晋东南地区还是很多中华传统文化氤氲、繁衍的原点。襄汾地处此域,襄汾文化博大精深,气壮山河。而在《感喟秋雨》中,读者看到了那么一个淘气的男孩子,他和伙伴们在田野上点火、掏“喜虫”、偷西瓜……总之,一个农村小男孩能干出的坏事全让他干尽了。这就是童年的李琳之,他1967年出生于襄汾县赵康镇古晋都遗址边上的南赵村。
“60后”的童年许多是灰色的,因为父亲的“帽子”问题,李琳之的童年似乎更“灰”一些。可寒门出贵子,天资聪颖的他在学习上很勤奋,1982年初中毕业,中考考了519.4分,在赵康镇名列第一,超出临汾一中录取分数线19.4分,然而却无缘无故地被刷了下来。后来他被补录到了汾城中学,报到时却在宿舍找不到他的名字,几经周折,发现他的名字出现在女生宿舍。
那时,高中是二年制,毕业后他考上了山西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1988年,他大学毕业,舍弃太原诸多好单位盛情聘用回到临汾,被分配到地处偏僻荒凉山区的隰县师范当教师。在他的人生阅历中,有了不到两年的短暂的教书生涯。1990年,他考上了山西大学哲学硕士研究生。在学校里,他是活跃分子,思想激进,曾在《山西大学报》上发表一些带有思想性的文章,探讨重大社会问题,被同学们称为新锐思想家。1993年,他拿到硕士学位,下决心不留在高校工作,也没有投身政界,没有考博,义无反顾地下海做起了个体户,自立门户,干起了文化策划买卖书籍的营生。
10年商海拼搏,他成功了。他创办的黄河书店连锁店遍及山西各地,成为山西各地的一个特殊文化符号,甚至在上海复旦大学附近也开了分店。他富了。他是省城最早几批大哥大的拥有者,太原市第一批豪奢商品房拥有者,同学朋友中第一批小轿车拥有者。再后来,他闯进京城二次创业,策划创办了《佳佳林系列作文》丛书,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二
第一次见到李琳之,是在襄汾作协举办的一次座谈会上,由李琳之主讲《襄汾商人》一课。早晨7点来钟,授课的李琳之早早来到襄汾作协的大门口等候。看到听课的会员三三两两走进会场,不大习惯早起的我委婉地告诉他,其实他没有必要这么早来。他一句话顶得我哑口无言,并且令我肃然起敬——“今天来听课的都是我的父老乡亲,我怎么能迟到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热泪,就是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那个出生的地方,每一砖,每一瓦,那每一寸土壤里,我们的祖脉就延绵在这里。
李琳之常常讲起他的家乡:一个叫袁焕章的古稀老人把他发表在报刊上的记述晋商师庄尉家的长篇文化散文《诗书滋味长》复印上百份到处散发,为的只是宣传家乡的文化底蕴;一个叫刘润恩的70岁农民,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整理襄汾的民间文化,出版了一本又一本襄汾的民间故事;还有一个叫刘登云的老人,每天粗茶淡饭,埋首于黄灯青卷,凭着对家乡的挚爱,用自己微薄的积蓄出版了七八部反映晋南民俗风情的长篇小说;93岁的邱文选先生,年逾八旬的陶福海老人、赵祖鼎老人、薛启发先生、杨启旺……
他说,正是由于这些笔耕不辍的乡村文化传承人的努力,才有了我们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正是有了这些乡贤的标杆作用,我才有了更充足的精神动力。
三
李琳之在山西大学读哲学硕士研究生时,就给山大的本科生作学术讲座,话题是讲创业的,深受莘莘学子赞赏。李琳之的硕士论文,是一篇纪实性的社会学文章,题目是:《当代农民价值观念的哲学思考》。写的是,当时中国社会的热点话题——三农问题。这篇洋洋洒洒3万余字的硕士论文,有实证,有数据,有具体可感的材料,最难能可贵的是他有问题意识,且能提出问题,又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标新立异,别具匠心。获得答辩导师的好评。后来,李琳之把他的这篇论文改写成纪实文学《黄土魂》,1994年由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那时他才27岁。
30岁出头的时候,他就编辑出版了《游遍中国》(15卷20册)、《中外成功之道丛书》(14卷)、《中国文化常识丛书》(20卷)等;个人著作有《黄土魂》《临终岁月》《人生笔记》《一舌定乾坤》《东方人与西方人》等多部。
他的《中华祖脉》,不囿于前人之见,人云亦云,也不靠主观想像,凭空臆造。写作前,他作了大量的田野考察。又寻访大量的史料,从正史、从野史、从民间,一一记录,一一比对,一一筛选。将近一年的考察时间,他从北京到山西往返不知多少趟。他收集并阅读过的资料,至少可以装上半麻袋,写100字的东西,他得翻阅1万字、10万字乃至几十万字的资料。
李琳之不同于一般读书人,时时洋溢着一股子豪侠气,他一直有他自己的坚持和担当。在《古镇汾城》中,李琳之用了“委屈中的担当”,一个学哲学的商人在现实中磕磕碰碰走了二十多年,心里却一直倔强于另一种真正文人那样孤独的生长,这何尝不是一种委屈中的担当。
4月16日,专家团在尧陵考察,面对3家媒体的采访,李琳之引经据典,侃侃而谈。问到他迄今为止最满意的作品是哪一部时,李琳之的回答里带着浓浓的襄汾口音:“还没有最满意的,今年6月,我的又一部新作就要面世,希望届时会给读者、给我的父老乡亲一个惊喜。” 记者 刘晚
责任编辑:柏东丽
上一篇: 襄汾:六举措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下一篇: 襄汾:“一四三十”妇女传统文化产业得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