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情办实事 点滴见真诚
——襄汾县人民法院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纪实
“千言万语也不足表达感激之情!两年多来,我们跑了四趟河南、两千多公里,一分钱没讨到,还搭进去不少费用,绝望之时是人民法院做主,让我们42名农民工的血汗钱有了着落!”3月24日一大早,襄汾县大邓乡陕家坡村民赵新矿和他们42名农民工的代理律师裴国玲将两面锦旗送到县人民法院,亲自交到立案和办案法官手中。
党史学习教育和政法队伍整顿工作开展以来,襄汾县人民法院刀刃向内刮骨疗毒,查缺补漏自我革命,从细微细节处着眼,从便民为民处着手,一件件案子结在急民所急处,一件件实事办在便民务实上。
第一要务 解群众“急难愁盼”
在襄汾县法院民事审判庭和立案庭,记者见到了赵新矿和裴国玲送来的“为民服务办案神速,尽职尽责关爱百姓”“热情服务 廉明高效”的两面锦旗。民事审判庭副庭长吉麦生介绍了案件始末。
2014年起,赵新矿等42名农民工在襄汾县一家公司务工,因公司经营不善,工资一拖再拖。到2019年6月,该公司已拖欠他们工资270余万元,上百口人承受着欠薪带来的生活影响。多方寻求解决办法无果,今年1月,他们向县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提起仲裁,因时效原因未被受理后,走投无路、无计可施之时,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向县人民法院提请法律诉求。
从未打过官司的赵新矿和工友们没想到的是,他们在立案庭受到了热情接待,引导员不仅耐心听取了他们的诉求,还依法依规进行了立案登记。
“非常同情农民工朋友,他们中被拖欠工资时间最长的达七年之久,数额最多的有30多万元,少的也有几千元,对农民工家庭来说,这可能是盖房子、娶媳妇的钱,也可能是治病的救命钱,42个农民工就是42个家庭,不是小事!”吉麦生怀着沉重的心情仔细了解了案情后,果断尝试再次调解,力争用最快捷的方式、最短的时间让农民工朋友们拿到血汗钱。但随即得知,该公司的采矿权因其他纠纷,已被郑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法院拍卖,案件难度进一步加大。时间不等人,3月15日,他忙完一天的工作,和两名同事连夜驾车赶往郑州,找到该公司法定代表人和会计进行了账目核对,经过两天一夜的紧张核实,42人的工资一一核实清楚。吉麦生和同事一边组织农民工代表赴郑调解,一边电话联系当时负责被告公司拍卖的郑州法官核实情况,随即在当地和被告公司法定代表人进行了现场调解,顾不上休息便又赶回襄汾,连夜制作了民事调解书。执行立案后,执行局长梁新胜带领法官王树明等人分别于4月12日和20日两赴郑州,将全款扣划至襄汾县人民法院执行专户。
无独有偶,4月16日,在另一起37名农民工申请县人民法院立案强制执行与江苏一建设工程公司的欠薪纠纷中,法院安排执行经验丰富的法官办理,仅三天时间即足额冻结所欠工资39万余元。
不足一月时间跨省为两案79名农民工追索劳动报酬310余万元,农民工代表们现场热泪盈眶。
千里之外 线上“面对面”
“如果不是线上平台,我的当事人就必须从打工地江苏专程回一趟襄汾签字,异地调解、远程签字,当事人省时省钱省力,对法院来说是效率高、结案快、便民为民,这个举措太好了,还能解决很多案件久拖不结的问题!”说到襄汾县法院的“云上调解”,县新城法律服务所法律工作者曹小龙感触很深,连声夸赞。
年初,曹小龙代理了一个离婚案,按照常规,必须当事双方现场签字,可是一方在南京打工,所在企业和岗位不好请假,再加上疫情期间往返程序复杂、周期太长,遂采用了线上平台进行调解,仅一个多小时就全部顺利办结。
在襄汾县诉调对接中心,记者看到,调解员闫峰正在对一起信用卡纠纷案进行远程调解,虽然调解一方远在江西,但通过“在线调解平台”的一面屏幕,案件当事人就如同坐在一起,面对面说事,书记员现场记录,双方通过网上签字,实现成功调解。
针对外出务工、疫情隔离等原因个别当事人难以到场的情况,襄汾县探索司法便民新途径,建立了专门的调解室,配备了音视频调解设备,聘请了两位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调解员,启动了线上调解服务,实现了在线调解、司法确认、调解对接一站式服务,身处外地的当事人只需一部手机,便可实现多方远程视频在线调解,“线上线下相结合”,实现了立体化解纠纷的调解机制,诉前调解更加便民、更加多元,有效提升了审判效率,节约了司法资源。现在,每月通过“在线调解平台”调解成功的案子可达40余起,调解率超过40%,得到了当事人的一致好评。
开门整顿 听取“最强音”
对法院工作和队伍建设,群众是最公正的评判者。党史教育学习和队伍教育整顿工作开展以来,襄汾县人民法院走入群众,听取“最强音”。
3月17日,一场汇集了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家、律师、人民陪审员、案件当事人和群众代表的多层次征求意见座谈会在县人民法院召开。与会代表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就诉源治理、诉讼服务、普法宣传、执行等多方面工作提出意见建议8条。
“全院上下主动开门纳谏,结合开展主题教育自我梳理,积极查找工作中的不足,进行了多项整改和提升,创造性地推行了‘一变多’‘多变一’‘多元化诉前调解’‘一杯水’等暖心服务,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应。”副院长李伟平如是介绍并带领记者现场感受。
诉讼服务大厅是人民群众进入法院的第一场所,是人民法院联系社会、服务群众、服务审判的前沿阵地。但是,由于支付渠道和设施设备制约,群众只能采用现金、银行转账支付方式,法院就此与银行反复协商后,得到了银行方面的支持,特此申办公益性POS机,收费方式实现智能升级,满足了微信、支付宝、银联等多种支付需求,看似简单的“一变多”,大大方便了当事人。
所谓“多变一”是在业务办理上,打造了包括立案申请、保全申请、文书送达、缴费退费等在内的一站式服务,打通内部环节,让群众少跑腿。李伟平解释说,过去案件当事人申请诉前、诉中财产保全时,需要携带裁定文书到法院再次申请立案,重新获取执行案号才能进入执行环节,“多变一”由法院内部自行移送文书,省去了重新立案环节,减少了繁琐流程,当事人跑多趟变成了跑一趟。
众所周知,由于法院工作的特殊性,液体不允许带进工作区域。为了解决群众饮水问题,该院在诉讼服务大厅和审判候审区安装了饮水机,配备纸杯。在候审区,记者见到一位当事人在大厅人员的引领下在饮水区抽出一个纸杯,接上热腾腾的开水,边饮水边等候,紧张焦虑的心情得到适当缓解。
务实开创新局,难点成就亮点。在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该院院领导多次带队主动深入企业提供法律帮助,奥格姆现代生态园和大兴建材有限公司等县重点企业留下了他们努力把学习和教育整顿成果转成为服务群众能力实践的足迹。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盼,我有所为。”到任仅一个多月的襄汾县人民法院院长陈建国说:“学习教育和队伍整顿工作,人人都是参与者,个个都是受益人,增长的是知识和水平,增强的是责任感和务实创新精神。‘一杯水’‘一变多’‘多变一’等看似小事,但人性化的细节关切,代表的是主动为民办实事的自觉,转变的是立足群众的务实作风,我们将继续创新,不断改进,全力打造一支党和人民信得过、靠得住、能放心的政法铁军。”
记者 卫博 郭栋梁 姚建
校对 张晶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