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尉村:跑鼓车“亮梢” 非遗焕“新生”

2024-04-29 09:10:22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车刹上,辕架上,走,拉鼓车!走,走,走,呜儿!呜儿!呜儿!走,拉鼓车……”4月24日,农历三月十六,襄汾县汾城镇尉村第十五届跑鼓车文化艺术节启动,大家期盼已久的跑鼓车正式“开跑”。一年一度的盛会,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看。

  下午4时许,尉村关帝庙前人头攒动,两辆鼓车准备“出征”,一人击鼓,一人鸣锣,一人撑辕,两人抱辕,十几人拉梢绳。随着一声令下,尉村西北院和后院的村民拉着鼓车,迎头向前奔跑。鼓车绕着村里的古车道相互追逐,激情竞技,在鼓、锣和钹的声响下,跑鼓车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站在古道一侧的人群队伍中,记者和现场的群众一起为跑鼓车呐喊加油,现场充满了活力气息。

  鼓车,顾名思义,是鼓与车的集合。跑鼓车车身由槐木、榆木制作而成,车轮、车辐木制铁镶。车长11尺,车厢宽2.8尺。鼓,直径4.2尺,高2.4尺。鼓皮正面用公牛皮,背面用母牛皮,象征阴阳和合,鼓横嵌在战车上鼓帮,双层,内外撑合,结实耐用。

  尉村跑鼓车始于春秋时期,由军用战鼓演变而来,距今已有2700多年历史。尉村,史称“鄂公堡”。据《晋史》记载,公元前718年,晋鄂公在今襄汾县尉村北门处筑城堡,故名“鄂公堡”。此后,“鄂公堡”的驻军脱离了军队建制,但擂鼓进军的演练仍保持了下来,并逐渐成为一种民俗活动。至唐代,尉迟恭被封为“鄂国公”,“鄂公堡”改名为“尉村”,跑鼓车民俗得到进一步发展。经历2000多年的岁月沧桑,尉村跑鼓车现在已经逐渐发展成一项集民俗、健身、娱乐和竞技于一体的群众体育活动,成为襄汾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发展为最具人气的民俗文化。

  2008年春节前夕,尉村乡梓、太原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赵维勇回老家探亲时,提出尉村鼓车文化可以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他的建议很快得到村委会的大力支持,鼓车申遗筹委会由此成立。2009年2月,尉村跑鼓车列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尉村跑鼓车”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列入民俗项目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们尉村的鼓车以院分为六鼓,区分严格,图案各异。分别为西北院鼓、西边二龙戏珠鼓、后院(东南院)八卦鼓、东院角端鼓、南院秦琼打虎鼓以及庙巷和合二仙鼓。”尉村村委会副主任王旭荣介绍,“各院跑鼓车的人穿着也不同,后院(东南院)着黑衣、西边二龙戏珠院着黄衣,庙巷着白衣,东院着红衣,南院着绿衣,用以区分。”

  西北院鼓车在北头庙起跑,东南院鼓车在南头庙起跑,围绕村庄内鼓车环形赛道奔跑。因时间不限,后边鼓车追上前边鼓车,将梢绳拴上前边的鼓车,这才算分出胜负。决战分出胜负后,胜者一方的鼓车由本院坊的几百人拉着,拉着鼓车在赛场转圈展示,俗称“亮梢”。

  作为一种原生态的群众竞技活动,跑鼓车不但需要有一定的胆量,还要有一定的技巧。跑鼓车经过老醋房石坡、关帝庙东南石坡、佛爷庙南石坡等六个上坡路段时,不仅需要极好的耐力,还要在狭窄的巷中快速通过,尤其是通过转弯时,左右两边抱辕的人必须克服强大的离心力,以免撞到墙上或闯入人群。

  “我今天拉的是庙巷的和合二仙鼓,已经跑了两圈,休息一会儿了,准备下一圈接力继续跑!”正在接力点休息的李玉杰兴奋地说,眼睛则盯着不远处的鼓车。当听到和合二仙鼓快接近接力点时,他马上抓起梢绳再次加入比赛队伍。

  王旭荣介绍,跑鼓车是一项群体接力项目,在比赛中可以换人,类似于田径比赛中的接力,在交接中,鼓车不能停止,必须在行进中进行换人,直到追上对手为止,赛事规则提高了全民参与度,让“非遗项目”焕发新生。

  活动现场,许多网络主播用手机直播的方式向众多网友展示跑鼓车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是第一次来尉村看跑鼓车,这是一项淳朴、积极向上、历史悠久的民俗活动,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现场很热闹,近距离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开阔了眼界。”家住尧都区的彭静怡用手机记录下了许多精彩瞬间,并将现场的热情分享给更多的朋友。

  当天下午5时许,跑鼓车赛事已决出胜负,但几个院的鼓车仍未停息,继续在跑道上追逐着,鼓声和阵阵钢铁轱辘声响彻整个村庄,人们的呐喊助威声一浪高过一浪。

  “我从小就参加跑鼓车,已经五六十年了,从小就是抱辕的,现在腿脚虽然跑不动啦,心可从来没有缺席,跟着鼓车跑得高兴着呢!”看着眼前热闹的场景,84岁高龄的尉村跑鼓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贾成锁欣慰不已,“我们尉村鼓车其精粹即在于鼓与车、韵律与运动的完美结合,也就是豪放雄浑的鼓乐之美与更强更快的体育精神的完美结合,让更多的人能踊跃参与进来,感受跑鼓车的气势和激情,也能让我们的这项文化源源不断地传承下去。”

  看着一辆辆鼓车从眼前飞驰而过,坐在路边观赛的贾成锁,仿佛看到了曾经努力奔跑的自己,他说:“跑鼓车为群众带来丰富的文体享受,极大促进了群众性文体活动的健康发展,用活了非遗项目,助推了乡风文明。”

  记者 任超杰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