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来,看看我的宝贝,多可爱啊!”说话间,王爱军拿起一只“宝贝”在手上把玩,而他所说的“宝贝”竟是一只翘着带毒尖尾巴、舞着坚硬大钳子的蝎子,看着这只“毒物”在王爱军手上来回爬动,不禁让人感觉头皮发麻。
近日,记者走进襄汾县汾城镇高平村王爱军的养蝎基地,18个恒温库房整齐排列,进入蝎房瞬间被温热潮湿的气息包裹,仿若闯入了神秘领地。层层叠叠的蛋托间,成千上万只翘着长尾巴的蝎子肆意爬行。
“这批蝎苗是今年第三批新出生的了,目前蝎苗数量已经达到150万苗。随着气温升高,蝎子生长发育、交配产仔的节奏更快了,幼蝎到成品蝎的成长周期8到10个月左右。”谈起养蝎初衷,王爱军直言是被广阔的市场前景吸引,“蝎子浑身是宝,尤其药用价值极高,市场需求大。工厂化养殖成本低、见效快、周期短,是致富良方。”
“许多人说养蝎子是‘十养九不成’,由于没有掌握好技术,蝎子不是被热死,就是被冻死。”王爱军说,为了确保养殖成功率,他最初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学习蝎子养殖技术。一个月辗转全国十几个地方,学费花了七八万,这才对自己的养蝎有所了解。2018年王爱军投资20余万元建设蝎子养殖基地,总共建有18间养殖房,占地面积有900多平方米。他潜心钻研养蝎技术,没事儿就扎进蝎房,一边观察一边看书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反复尝试,终于实现了蝎子的“自繁自养”,并开始规模化养殖。
“说到市场行情,现在蝎子药用市场的收购价格每公斤在1000元到1200元之间,经济价值相当可观。要是我们基地的蝎房全部装满,蝎苗数量能达到四五百万苗呢。未来我打算做深加工,因为加工后的产品价值更高,希望通过这些举措,能让蝎子养殖产业发展得越来越好。”王爱军说。
“五毒”之首的蝎子让许多人不寒而栗,却也是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宝贝”,特别是目前蝎子繁育期,吸纳了许多周边村民务工。66岁的村民张秋梅熟练地将“产房”内的蝎子进行母子分离,她笑着说:“我干了好几年了,经过培训后上岗,我们给蝎子舍做卫生、给蝎子喂食,在基地务工不仅可以学到一技之长,而且这个活比较轻巧,既能挣到钱也不累。”除了在蝎子基地务工的村民,王爱军还带出了很多徒弟,汾城镇南贾岗村村民王永红就是其中之一。“在蝎子基地学习,师傅手把手教我技术,还为我提供种虫和技术支持,并对成品蝎子回收。技术把控、销售托底,我养得安心,现在我的蝎子养殖也小有规模。”王永红边说边拿起一块鸡蛋托,托里是满满的蝎子,有白色的幼蝎,也有黄色的成年蝎。
在王爱军养殖期间,蝎房控温、湿度均靠设备来完成,但也有难题不断干扰。蝎子食用的黄粉虫在本地没有,外购又经不起长途“折腾”,所以王爱军一边养蝎子,一边自己培育黄粉虫虫卵。“黄粉虫蛋白质高,既能养蝎,又能食用,市场前景广阔。现在我们培育的黄粉虫膘肥体壮、数量充足。下一步我计划将它制作成黄粉虫干,既可以直接食用,又富含高蛋白,营养价值很高。”王爱军说。
王爱军的成功经验吸引了周边村民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加入到蝎子产业养殖的行列中。王爱军说:“下一步,我打算建设生产车间,大力发展蝎子产品加工,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帮助更多村民掌握蝎子养殖技术,力争形成规模。”
记者 李媛 白洁 潘华玲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