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李诚:“缸化烧”变身“黄金饼”

2025-05-08 09:11:12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家乡的土特产“缸化烧”,在他手中摇身一变成为市场畅销的“黄金饼”,不仅解决了不少村民的就业问题,而且带动了家乡白面、小米、芝麻等土特产销售。他叫李诚,是襄汾县大邓乡赤邓村人,大学毕业后,从事过教育培训、食品加工等行业。如今,他走进乡村,搜集挖掘“缸化烧”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积极为家乡这一名不见经传的土特产申请非遗代表性项目,打造文化新名片。

  让“土特产”走进千家万户

  “每当走进商店或者超市,看到琳琅满目的产品,我就会想到从小爱吃的家乡美食“缸化烧”,这种吃了让人口齿留香的土特产特别让人回味。”近日,李诚告诉记者,“大学毕业工作数年后,我就一直在思考,能不能把这种家乡土特产品变成商品,摆放进超市,让它走进千家万户。”

  李诚所说的“缸化烧”,是襄汾县、尧都区汾河以东不少地区特有的民间美食。具体做法是把白面化成糊糊状,用温火加热铁鏊子使其升温,随后把糊糊撒在鏊子上,并用专用的刷子摊均匀,在白面糊糊由稀到稠、到软、到干的过程中,用刷子通过砸、打等方法,使“缸化烧”厚度匀、形状圆、上色佳、入嘴清脆、尝后留香。

  2018年5月,李诚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妻子听,并得到了妻子的支持。有了妻子的鼓劲,李诚返回老家,寻访会做“缸化烧”的亲戚邻居,并尝试加入小米面、花椒叶等食材,制作不同口味的“缸化烧”,还把各种口味的食品带给身边及外地的朋友品尝,让他们谈感受、提意见,并根据实际制定下一步计划。

  “用鏊子一个一个做,不仅人工成本高,而且速度慢,无法实现批量生产。”李诚介绍,2019年12月,他外出多地进行考察,对类似的产品制作及销售情况进行详细了解,最后决定通过定制一台半智能化机械进行生产。”

  2020年6月,经过与设计制作方进行多次调试,李诚投资近20万元,定制的两台半智能化的生产加工设备开始投入生产。通过智能化操作,可控制机器的转动快慢、调控生产温度,把握火候,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随后,李诚在尧都区成立片片香脆饼坊,根据产品特点取名香脆黄金饼,并注册了“晋芝花”商标。

  终于,李诚让梦想变成现实,让家乡的一张饼走进了商场。

  让“黄金饼”亮起金字招牌

  “非常苦,也特别难,曾经亲戚朋友一度让我选择放弃。”李诚说,“设备、厂房、包装等投资了近50万元,没有任何销售经验,一家一家商店跑,贴钱放小卖部里卖,有了轻微裂缝并不影响销售和口感,但也被商店要求退货。”

  提到创业的艰难和销售的无奈,李诚有倒不完的苦水。幸运的是,在李诚坚持不懈努力下,产品最终得到了市场认可,辛勤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他的香脆黄金饼还得到了尧都区相关部门的重视和帮助。

  2024年,尧都区“谦礼之尧”区域公用品牌发布仪式在苏州举行,李诚生产的香脆黄金饼榜上有名。在此次展销大会上,香脆黄金饼备受消费者的青睐。当年,香脆黄金饼还被定为尧都区尧庙镇“一乡一品”代表性产品。

  “一款好产品,既得有品质做保障,还得有一个叫得响的招牌。”李诚拿着他设计的产品包装介绍,“经过多次试验后,生产了部分品鉴产品进行宣传,得到众多消费者的认可。”

  走进位于尧都区尧庙镇王庄村的李诚黄金饼生产车间内,只见董艳霞等工人身着工作服,头戴卫生帽,正在进行食品制作,经过一系列流程,一张张黄金饼从一个个烧烤箱里顺利出炉,厂房内香气四溢。

  董艳霞是李诚的表姐,多年来一直从事面食制作工作,同时对“缸化烧”制作有着丰富经验。“有了现代化的制作设备后,虽然提高了生产速度,但产品从选材、配料、制作、烧烤、出炉等工序全部需要手工完成。在生产过程中,还需要严格掌握火候,严控产品质量。”董艳霞说。

  “从一开始,我就要求自己和公司的每个人,用良心做好每一张饼。”李诚介绍,成为尧庙镇“一乡一品”代表性产品后,香脆黄金饼多次亮相浙江农业博览会等展销会,知名度不断提升,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好评,也带来了线上线下的热销。

  让老民俗展现新魅力

  近段时间以来,李诚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缸化烧”文化的搜集和发掘中,希望让更多人了解这张饼背后的特殊意义和历史文化内涵。

  “这张饼究竟流传了多少年,我们已经无法考证,但是在襄汾、尧都汾河以东地区,这张饼在一代一代的妇女手中不断传承。”李诚表示,“这张看似简单而普通的饼背后,既蕴含着这方土地上人民群众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也展现了她们的心灵手巧和聪明才智。”

  经过不断调查,“缸化烧”这个名字的来历渐渐浮出水面。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岁月里,普通百姓常常为吃喝而发愁,面缸见底的情况时有发生。人们为了避免忍饥挨饿,会把面缸里边的面粉用刷子清理出来,化成糊糊状,然后做成饼充饥。由于与传统烧饼存在区别,久而久之,人们就根据其做法将其命名为“缸化烧”。

  “我们在调查过程中,听不少上了岁数的老人讲,以前土地经常干旱,粮食产量不足,面缸里有余粮时会做成其他食材,剩下一点儿面食就做成‘缸化烧’,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节俭及智慧。”董艳霞介绍,“许多人都知道,像大宁的土炒泡泡等产品,有消食开胃的效果。我们家乡的‘缸化烧’也一样,在遇到孩子积食、胃胀等问题时,老人会专门给孩子做‘缸化烧’吃,有的还会加入鸡内金,用‘土办法’解决孩子消化不良的问题。”

  “把‘缸化烧’做成一项产业,既是一份对家乡土特产的喜爱,也是一份传承。”李诚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收集与‘缸化烧’有关的老物件、故事和传说,为土特产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同时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带领更多群众增收致富。”

  记者 张春茂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