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近日,襄汾县南贾镇荀董村田野上一片绿油油的景象:一丛丛的柴胡生机勃勃、一畦畦的远志绿意盎然,黄芪已长至半尺多高。最惹眼的是芍药田,一株株缀满花骨朵的芍药随风起伏,绽放着无限生机。
荀董村村委会副主任高新建弯腰查看药材长势:“再过几天芍药就开了,那味儿一阵阵的,香得很。每年都有城里人专程来咱荀董村看芍药花。”
荀董村位于一个旱塬上,村庄历史悠久,在春秋时期被称为荀国。如今的荀董村,再次因中药材而闻名天下,生地营销量最高峰时占据全国总销量的70%以上,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山西省乡村振兴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吸引了海内外各地药商采购,与北京同仁堂、九芝堂等知名药厂建立了长期供货关系。
地缘优势筑根基 药材产业启新程
出襄汾县城,沿着省道襄乡公路往西南前行,行至三公里处,“华夏药材第一村”的牌坊赫然入目,中药味儿扑鼻而来,荀董村就到了。路边一家家中药材收购店鳞次栉比,招牌上分别写有亳州、安国、西安等字样。
襄乡公路穿村而过,北距大运高速口5公里,西距襄汾西站3公里,交通十分便利,这是荀董村药材产业的一大优势。另一大优势,是该村旱塬上6600余亩降水稀少、日晒充足且风力强劲的丘陵地块,非常适宜生地、黄芩、柴胡、远志、白芍、丹参等中药材生长。
上世纪70年代的乡村集市上,荀董土地上种出的药材、花生、西瓜是最抢手的。村里上了年纪的村民说,那时候丘陵地块的田间地头随处可见柴胡、远志、生地、黄芩等药材,由于药材的成色好、价格合理,来荀董集市上收购药材的外地商人越来越多,田野上的药材也越挖越少,渐渐供不应求。荀董人心生一计,收集野生药材的种子,尝试着种植起来,逐渐摸索出一套成熟的药材种植技术。这就是荀董村药材产业的原生态。
依仗这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勤劳俭朴的荀董村民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发扬敢闯敢干的拼搏精神,经过50年孜孜不倦的努力,该村形成了以生地为主,黄芩、柴胡、远志、白芍、丹参等中药材齐头发展的特色产业,闯出了一条以中药材“产购销”为主的兴村富农之路。
村民智慧促发展 多元经营创富路
荀董村是一个农业村,这方土地的人们勤劳且智慧。早在上世纪70年代,村民们看到自己种出的花生和红薯在市场上很抢手,就自己炒花生,自己加工红薯粉条,收益翻了好几倍,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
如今为了保障庄稼和药材的双丰收,村民们又在这丘陵地块摸索出了适合这方土地独特的套种、间种和轮种,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如何在玉米地里套种柴胡?村民们个个对答如流:等到玉米40公分左右的时候就可以开始套种了,套种之前需要破土,然后人工撒籽或者滚土撒籽。种上之后没雨水也不需要着急,静待柴胡发芽就行……
这就是荀董村的新一代农民,不仅熟知种植加工技术、掌握中药材市场行情,还拥有业内优质人脉资源。
李永刚被村里人称作大能人,他是村里最早一批着手做生地初级加工的农户。说起自家的药材生意,李永刚说:“单纯靠价格竞争行不通,必须发展有价值的加工产业提高利润空间,这样才能赢得更为广阔的市场份额。等村里有了百亩药材晾晒场,生地加工不仅如鱼得水,还能消化部分村里的剩余劳动力,带动乡亲们走上富裕之路。”
产业升级谋突破 集群发展绘宏图
“怎样做大做强中药材种植产业,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实施主体,申报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这需要大家集中起来、联合起来,形成产业集群化……”这是荀董村村委会会议上一直重点探讨的问题。
以前,荀董村的中药材种植以散户为主,发展受到了很大制约。村委会克服重重困难,引进了新设备,打造了拥有集中仓储、集中加工两个园区的荀董村特色产业示范基地,采取了“村集体+合作社”运营模式,与村集体合作的晋药源贸易有限公司,每年除了给荀董村带来10万元的分红外,还为100余名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
晋药源贸易有限公司法人代表贾浩杰,是土生土长的荀董村人,9岁时就跟着父亲收购药材,对药材的种植、收购、分拣、晾晒、加工、销售等环节了如指掌。大学毕业后,他选择回乡创业。现在的他已经不满足公司拥有的3000余平方米药材储藏库,正规划建设一条自动化监控与管理的中药材仓储冷链,为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现在的荀董村每年销量在2000吨的商家有20余家,销售网络遍布全国,形成了集种子供应、技术服务、产品回收加工、集中批发销售于一体的药材集散地。
如今的荀董村,人人都懂点药材行情,家家户户有存款、盖楼房,生活安居乐业。
谈及未来,高新建满怀憧憬:“下一步,村委会将在村里建设集加工、贸易、展示等于一体的中药材产业园,发展深加工产业,吸引药材大户入驻,健全产业链条,壮大地域品牌。”
荀董村正朝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大步迈进,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记者 郭 霞 范雅楠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