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的刻刀,终将文明的密码镌刻进大地年轮。
——引言
历史长河浩荡,文明星火不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当黄土高原的风拂过四千年前的夯土基址,当数字光影在“中”字形博物馆流淌,陶寺遗址从考古学家的手铲下走向民族的集体记忆。
今天——2025年7月1日,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揭牌,实现了山西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零”的突破。脚下这片沉睡数千年的都邑遗址,终以国家文化地标之姿,不仅实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壮阔长卷,更成为推动文旅深度融合、释放文明传承创新时代价值的支点,为全省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书写了崭新篇章。
一把解码中华文明的钥匙
当塔儿山的晨曦掠过汾河东岸的黄土台地,4300年前的陶寺先民或许未曾想到,他们夯筑的城垣、观测的星象、创制的礼乐,会成为解码中华文明的钥匙。
1958年,山西襄汾陶寺村。几枚散落的灰陶残片,无意间叩响沉睡四千载的厚重门环。二十年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探铲探入汾河东岸的冲积扇,揭开了陶寺遗址科学考古发掘的恢宏序幕。1978年至1985年,首次大规模发掘如解码密钥:陶寺文化早、中、晚三期序列渐次分明,墓葬中玉琮森然列阵,陶器纹饰暗藏礼制雏形,一个湮灭的史前都邑初露真容。
2002年,历史在此转折。陶寺遗址正式纳入国家“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这项承载民族寻根使命的世纪工程,以多学科剖解文明基因。此后,惊世发现喷薄而出:12道观测缝切割天穹,精准标记太阳回归年20个时节,将《尧典》“历象日月星辰”的记载实证至4000年前;圭尺刻度上的夏至日影标记,化作“允执厥中”治国哲学的地理本源;彩绘龙盘以精美蟠龙图案为探索龙图腾起源提供了关键线索,朱书扁壶上的独特文字实证了在甲骨文之前约800年中国已经有了一定的文字系统。
作为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的核心遗址,这座280万平方米的龙山时期都邑经近半个世纪接力发掘终重见天日。宫室基址镇守中轴,仓储区粟黍盈仓,手工业作坊炉火未熄——陶寺以完备的都城规制、成熟的天文体系、初兴的礼乐制度,实证中国早期邦国形态的诞生。
在中华文明探源的宏阔星图上,陶寺与良渚、石峁、二里头并耀苍穹,共铸“四大都邑性遗址”的文明谱系。
尤为珍贵的是,当《尚书》记载的“尧都平阳”在传说中缥缈千年,陶寺以时空与地理的“严丝合缝”、文明高度的惊人契合,让“尧舜传说”首次获得考古实证支撑。正如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所言,“对陶寺圭尺的考古研究表明,4000多年前的陶寺已经有了‘地中’观念,当时的王者认为自己所处的都城就是天下之‘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之‘中’,始自陶寺。”
当陶寺古观象台的观测缝仍与冬至曙光重合,当圭尺投影依旧落在夏至刻度线上,当现代科技与先民智慧完成跨越时空的对话时,陶寺遗址早已超越了考古学的意义。它是华夏民族的精神圭臬——丈量着历史的厚度,标定着文明的坐标,更指引着“何以中国”的永恒追问。在这片黄土之下,埋藏着中华文明最古老的基因;而基因解码的密钥,正握在每一个仰望星空的今人手中。
文明的时光容器与原乡
2024年11月12日,一座“中”字形建筑在塔儿山下落成。陶寺遗址博物馆,以现代之躯盛起4300多年的文明星火,成为遗址公园内首个落成的核心文化设施。
博物馆,盛放历史时光的现代容器。在这里,一束“文明之光”串联起近半个世纪的考古发掘,也串联着跨越四千载的古今。步入“光被四表 协和万邦”主题展厅,“文明蕴化”“煌煌都邑”“早期国家”三大展区,以5000平方米的展陈空间,汇聚了从5000余件出土文物中精选的230件(套)陶器、玉器等。朱书扁壶上神秘的字符,是中华文字初萌的胎动;彩绘蟠龙纹陶盘游走的蟠龙,映照着早期王权的威严;玉琮的温润与鼍鼓的雄浑,共同奏响礼乐文明的序章;多璜联璧、铜蟾蜍片饰、绿松石镶嵌腕饰、彩绘漆木器、骨质口簧……不可计数的文物遗存,每一件都是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先民的智慧与创造力。
博物馆的生命,在于让尘封的历史重焕生机。在这里,数字化技术成为破解时空壁垒的利器:裸眼3D让巍峨的宫殿群拔地而起,18柱洞东西延展,勾勒出中国最早“双城制”都邑的雏形;全息投影生动展现着煌煌都邑内的功能分区和水利系统的宏大场景。轻触屏幕,鼍鼓震响、铜铃清越,《尚书》中“八音克谐”的礼乐萦绕耳畔。
科技赋能让文物不再是静默的展品,而是流动的史诗。陶寺遗址博物馆开馆即成文化地标,迄今半年多已吸引游客逾22万人次,尤其是今年“五一”单日突破6000人次——这样的火爆景象,仅是宏大叙事的序章。
今年5月初,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开放。在规划总面积519.38公顷的土地上,融合了“最小干预”理念与前沿科技。宫城区内,540平方米的宫殿基址被誉为“王权大平层”,夯土的厚重诉说着早期国家的威严;观象台前,游客立于观测缝间,静候夏至阳光精准穿透第12道缝隙,感受远古天文智慧与现代文明的时空对话;天文考古馆中,问天球幕演绎着斗转星移的亘古韵律,圭表测影互动装置让游客亲手丈量光阴的脚步,将抽象的天文知识转化为触手可及的沉浸体验。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才能滋养民族的根与魂。从遗址博物馆的精心陈设到遗址公园的时空延展,从学术秘境到全民课堂,陶寺完成了从文物容器到文明原乡的升华。
孩童在圭尺投影前凝思日影流转,学子于研学基地用AI解码天文奥秘。当“背诵《尧典》免门票”引发万人吟诵,人们不禁感慨:“这是与先民的跨时空握手!”
当博物馆承载的文明星火渐成燎原之势,陶寺作为国家文化地标的历史价值与时代意义也愈发清晰。
丈量文化自信的新坐标
今年6月14日,国家文物局公布了第五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入选名单,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作为山西省唯一入选项目在列,山西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实现了“零”的突破,标志着陶寺遗址的保护与利用工作迈向了新的阶段,也为临汾市社会文化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这份由五千年时光淬炼的荣耀,更成为彰显文化自信的新标杆,推动着由“文物大省”向“文旅强省”的转型。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作为“以重要考古遗址为主体,兼具科研、教育、游憩功能的全国性示范公共空间”,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自2017年立项起,便定位建设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地、新时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保护利用示范园,将遗址区与保护展示区有机串联。目前,已开放遗址博物馆、陶寺天文考古馆、宫城墙、宫殿区及考古发掘现场等展示区域,初步构建起“考古现场+数字复原+场景体验”的三维展示体系,成为“活态文明教科书”。
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揭牌,为区域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今年以来,临汾市积极落实山西省委、省政府将文旅产业打造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决策部署,以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支点,将其融入“博物馆之城”建设大局,与全市各类博物馆协同发展,形成文化旅游的集聚效应,共同讲述临汾故事,传承中华文明。2025年春节期间,陶寺遗址博物馆与临汾市博物馆、晋国博物馆“三馆联动”,串联起“人类起源—国家起源—晋国风云”的文明脉络,并融入“跟着悟空游临汾”等主题线路,推动临汾市旅游从观光向沉浸升级。今年1至5月份,全市重点监测景区接待人数424.5万人,同比增长30.1%;门票收入10176.2万元,增长20.7%;经营收入19470.1万元,增长16.7%。
如今,在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创商店里的“龙盘丝巾”“圭尺书签”等创意产品备受青睐;《对望·陶寺》实景演出以鼍鼓、石磬复原古代仪典,场面震撼人心;“陶片拓印”“圭表测影”等体验项目成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热门选择。
放眼三晋,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实践,则以保护与开发共生的模式,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贡献着“陶寺经验”,诠释着“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成为高质量发展新引擎”的山西实践。
四千年前,先民执圭尺立“地中”,定农时而安天下;四千年后,我们以公园为尺,丈量的是文化自信的新高度,标定的是民族复兴的坐标系。当陶寺的晨曦年复一年穿过观测缝隙,文明的故事将在每一双探寻源头的目光中永恒新生——因为每一次对历史的回望,都是向着未来的远征。
记者 孙宗林 亢亚莉
责任编辑: 吉政